寶林茶室的中毒案目前仍找不出確切食材導致中毒。資料照片
寶林茶室中毒案還在燒,衛福部疾管署每日下午5時30分更新最新通報數據,目前累計30例通報數,其中死亡2例、加護病房4例、一般病房2例、返家休養22例。較昨天新增1例返家休養、1例加護病房則是轉往一般病房。
據統計,目前有39歲男吃下炒粿條、香蘭葉果汁,產生腹痛、腹瀉、嘔吐、噁心,3月24日死亡;66歲男吃下粿條後出現腹瀉,3月27日死亡;40歲男吃下滑蛋河粉、40歲與46歲女及53歲女吃下河粉,目前都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透露,衛福部明日將召開專家會議,除了討論要不要把「米酵菌酸」改名,以避免汙名化相關米製品之外,也會請專家討論啟動研究計畫,以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台灣本土自然存在的可能性。
寶林茶室中毒案受害者最新病況。疾管署提供
寶林茶室中毒案受害者最新病況。疾管署提供
寶林茶室中毒案受害者最新病況。疾管署提供
台北市政府今(4/2)日上午公布,將寶林茶室的2把刀具、1個砧板及廚師手部檢體送驗,最終在廚師手部檢體上驗出「米酵菌酸」陽性;負責檢驗的台大法醫研究所所長翁德怡稍早出面解釋,這批是北市3月24日接獲新北市通報後,前往現場稽查的檢體,廚師的手只是一個「媒介」,廚師每次拿起食材時,手都會沾到細菌,再放到鍋子裡面煮,推測廚師的手接觸最多次的食材,最有可能就是污染來源。
翁德怡分析,這一發現是一大進展,證實米酵菌酸的確曾經出現在寶林茶室A13,廚師一定是摸到某個食材,廚師的手並不會自己長出細菌,是間接媒介,至少可以知道那家店事情發生時,的確有米酵菌酸存在。
至於來源是否為粿仔條?翁德怡指出,之前強烈懷疑,因為根據過去文獻,很多醫師說中國、印尼等地都發生過,中國飲食習慣跟台灣較接近,因此將粿仔條列為優先考慮,現在唯一可以確定案發當時存在那家店,因為原本說所有人吃過這家店,現在可以更縮小規模,就是在這個廚房裡面。
翁德怡指出,細菌來源不是廚師的手,廚師的手只是媒介,拿起某項食材放到鍋子裡,手去拿沾到,放到鍋子裡去煮,只是間接的媒介,因為碰到過被偵測到,可能對廚師的健康也有影響,只是廚師沒有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