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用「女性主義者」形容自己,她在生活、工作上努力實現自我意識。廖瑞祥攝
今年7月,北市培諾米達幼兒園發生園長之子毛畯珅被媒體揭發性侵數十名幼兒,算算時間,距離第一個出面指控的受害者早在2年前就出現,然而,這起事件不僅僅是單一事件,它再次揭露傳統社會對於性議題選擇「忽略受害者傷痛」、「掩蓋加害者錯誤」,事後再後悔,都顯蒼白無用。從事性教育推廣、生育改革多年的諶淑婷認為,社會與家長都需要學習相信孩子的直覺,堵絕任何淡化暴力的可能。
重男輕女的優點?她把缺點變轉機
諶淑婷的娘家爸媽與公婆都是傳統保守派,她自小到結婚成家,遭遇過許多,譬如爸媽重男輕女、信奉體罰,所以,她雖然是小女兒,疼愛較少、挨揍較多,相對被忽略。
幸好諶淑婷懂得換角度想,爸媽少干涉她的生活,那她可以自己決定人生方向。
有趣的是,諶淑婷透過思辯了解自己的個性,自認平凡,保持自我,生活且看且走,不做遠大不切實際的夢,她與一般人一樣同時擁有多重身分,是女兒、妻子、媽媽,同時還是個社會公民、兒童性教育講師,以及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與不教小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這些都是她認同、有意義的事,「我是個蠻自我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眼光,因為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在意你在做什麼,而且只要認清自己在社會不重要,就會活得很快樂。」
懷孕生子 她開始想:希望孩子活在什麼世界?
2013年可說是諶淑婷人生的關鍵轉捩點,因為這一年,她懷孕生了第一個孩子。
她分享,生小孩之前有關注性別平議題,不過當孩子報到那刻起,她深刻感受社會對性別誤解與歧視。
舉例來說,她不想事先得知寶寶性別,可是某次產檢被醫生無預警破梗,讓她感覺不受尊重。她不禁開始思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樣的世界長大?因此她投入許多時間研究公共議題,包含性別平等、教育、生育、動物權益等領域。
只是改變社會並非朝夕,過幾年,她又再次被性別歧視衝擊。
她說,兒子出生娘家和婆家阿公阿嬤都很開心,當心肝寶貝疼,當時她沒想太多,直到女兒出生後,兩個小孩有明顯差別待遇。
就像兒子生日時,阿公阿嬤會主動問要怎麼慶祝?但他們從不記得女兒的生日,總是問「妹妹生日是哪一天?」她哭笑不得說,其實2個孩子生日只差幾天。
還有,當她懷第二胎時,她與先生有共識這一胎不管男女都從母姓,並通知雙方父母,兩邊都沒意見。但女兒出生後,她明顯感覺娘家爸媽「沒有搶人家孫子」的放鬆感,公婆則是開始用「兄妹不同姓感情不會親近」等等理由,試圖說服他們不要讓孩子從母姓。
諶淑婷說,公婆人很好,不過老家是傳統中的傳統,難免有那樣的概念,「不過他們大概講2到3個星期而已,後來還是選擇尊重我們的想法,沒有多說什麼了。」
父母並非終身職 這份工作退休前她想做這些
諶淑婷當媽媽,與主流定義截然不同。她不當權威者,也不當孩子的朋友,她與孩子之間就像室友,生活在一起,彼此牽絆有情緒。
她解釋,朋友可以各自回家,開心的時候聚在一起,不開心可以不聯絡,但父母有養育照顧的責任,所以,她覺得室友關係更恰當。
而她想當什麼樣的室友?她說,想讓2個孩子有意識地決定自己想要的樣子,無人從旁干涉,而她的角色比較像是在前方幫忙掃除障礙與陪伴,譬如避免體罰這是她可以為孩子做到的事,「我被父母和老師一路打到大,我不想讓孩子經歷被打被罵,因為習慣被打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我可以被打』的想法,會習慣暴力,不過我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唸,有次在外面唸兒子,沒想到剛好遇到鄰居,兒子的眼神就好像我被抓包一樣,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
諶淑婷講起兒子和女兒,毫無媽媽的權威感,而是一個快樂的陪伴者。廖瑞祥攝
有趣的是,類似經驗不會讓她氣惱,她甚至會跟孩子道歉,諶淑婷認為,道歉會讓對方情緒好過一點,而且她有必要讓孩子了解「大人也會犯錯」這個觀念,幫助他們在必要時刻做判斷,閃避傷害與危險。
她認為,孩子若被教育「要聽大人的話」、「大人都是對的」,那麼當成人對他們做出不當行為,那麼孩子會產生困惑,進而說服自己「大人沒有錯」,錯失逃離被傷害的機會。
大人會犯錯要道歉,其實這行為背後還有一層意義,她感嘆地說,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角色看得太重要,會過得很辛苦,「有意識當個家長吧!把養小孩當作工作,而且這份工作有效期,把他們養大了要退休啊。」現在她想盡可能讓孩子每天都能因為自己的選擇過得很開心,「我希望他們感受到幸運。」
另外,她與孩子相處有默契,每天都得分享發生什麼事,藉此培養孩子去觀察細節,進一步察覺自己的反應,「假如有開心的事,那我們就一起慶祝,如果沒有開心的事,那我們一起去創造快樂,或者看看壞事能不能補償。」她說,其實快樂並不難,有時候一杯飲料就可辦得到。(不是獎勵概念)
她也說,她很喜歡帶孩子去解析生活發生的事情,譬如家人朋友說的話,背後可能有其他意思,「我問完會等他們想好再回答,不需要立刻回答我。」結果現在才11歲的兒子已經懂得「每天都有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天」的概念,約她每天互訴「遺言」,像個小哲學家。
推動生育改革 她期待能讓孕產婦有多元選擇
歷經2018年四大公投,諶淑婷發現,與其說服立場不同的人,她更想將力氣用在可溝通交流的人身上,她不認為社會只有一種選擇,反而想讓大家知道「原來我們不只有一個選擇」。
台灣的醫療普及且成熟,她認為婦產科已經有能力,在沒有過度醫療介入前提下,提升產婦在生產期間的品質,尤其是讓孕產婦對自己接受任何醫療行為前,有「知的權利」,譬如說,生產方式有哪些?若需醫療處置,可有什麼選擇?舉例來說,台灣的孕婦大多選擇在醫院進行「自然產」、「剖腹產」,少數人在家溫柔生產。
什麼是「在家溫柔生產」呢?總歸來說,在孕婦與寶寶健康狀況穩定無礙的狀況下,將分娩場域從醫院拉回家裡,由合格的助產師協助產婦自然分娩,盡可能不剪會陰,避免催生、打麻醉等等醫療行為。
諶淑婷舉自己的溫柔生產的經歷。她說,生產那天,先生與4歲兒子都在家陪她,上午10點許,女兒出生後,她的身體狀況也很好,當天便能下床、上廁所等等,她便抱著女兒,和兒子在客廳休息看電視,先生下午就外出工作了,而她身心非常放鬆。
她說,
生孩子應該是迎接一個新生命到家庭裡來,而不是去醫院生一場病。諶淑婷。廖瑞祥攝
問她當初提出想在家溫柔生產時,說服先生是否遇到困難?她笑說,先生是牡羊座,激不得,只要稱讚他是「新時代進步的異男」都願意買單,而且同樣溝通模式,她已經成功運用在孩子從母姓、自學、講台語等目標,至今夫妻倆配合地很好。
「不過,當生動盟向醫生、護理人員推在家溫柔生產概念的時候,對方可能會有一種自己曾經的努力被否定的感覺。」當然,生產本來就有一定風險,只是部分女性在不了解溫柔生產的狀況下直接拒絕進一步了解,表示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性教育要及早 為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觀念
不管是性暴力、生育改革、性別認同等社會議題,諶淑婷直言,歸根究柢是性教育不足所致。而性教育涵蓋範圍是廣泛的,有生理構造,心理慾望、性別認同、社會文化等等,簡單又複雜,因此,她贊同性教育需及早進行。
她提到,之前在臉書某一家長社團裡看過一篇貼文,網友分享兒子的女老師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我就親你!」孩子回來反應,讓網友不知該如何應對女老師的不當行為,上網詢問意見,只是這個攸關性別尺度的嚴肅問題,竟有網友用戲謔玩笑態度回應說「如果換作是爸爸會很開心」、「孩子乖就不會發生了」。無奈的是,這並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生活周遭仍常見,到底該怎麼透過性教育,幫助孩子主動阻擋傷害發生?
諶淑婷說明,進行性教育有一個關鍵,那就是「直覺」。她認為,人是動物,原本就具有生物本能,譬如小寶寶能感受爸媽的情緒變化,用哭哭笑笑回應,他們尚未社會化就懂分辨善惡,但在成長過程中被種種規範壓抑直覺,所以,後來當他們遭遇侵犯不舒服,可能礙於對方身分等各種因素不敢說出來,或者無法清楚表述感覺跟過程,然後被照顧者也沒有發現孩子不對勁,因此,盡早為孩子建立清楚的「身體的界線」,以及叮囑如果任何人讓他們「不舒服、覺得怪怪的」就要立刻阻止。
那麼,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她直言,「
每個小孩都應該要很難搞!」、「
有關身體的事情都是大事。」
她舉例,兒子感受很敏銳,小時候只要未經允許被觸碰,或者接收到不善眼神會立即尖叫回應,她笑說:「那時我們會私下說兒子有大明星病!」不過,玩笑話歸玩笑話,她真心感謝孩子至今有保有這樣的特質,敏銳判斷成人的善惡之意。
另外,兒童性教育需要在一個安全、可信任的環境進行,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切入,再一起討論分享,明確給予孩子解決指令方法。
她發現,如果家長陪孩子上性教育課程,很多小孩子都不敢分享想法,家長也對自己有莫名自信,以為孩子都在掌控範圍很安全,但網路世代很多事都難以防範,且與其屏蔽網路,倒不如教他們判斷方法,「其實孩子不敢對爸媽說他們有網路交友經驗,那他們有沒有可能在抖音上聽到很多髒話?暴露自己名字和照片?」就像許多已發生的性暴力事件一樣。
此外,諶淑婷與孩子約好不能對外表、種族、性別開玩笑,「舉我兒子的例子來說,他現在5年級,正是小朋友會講各種屁話的時候,但他很清楚不可以學女生走路姿勢、撒嬌的聲音,那是不對的,假使同學這麼做,他考量人際關係無法阻止,那我希望他至少不會附和。」
「我記得以前看周星馳電影很好笑,但長大再看會發現裡面充斥暴力。」而且是用好笑的方式去淡化暴力,讓她十分不適,還有,「有些打鬥畫面是可以的,可是有些電影主角這一幕被打得很慘,下一幕就康復,我認為這很容易讓孩子淡化暴力,進而習慣,所以我不會現在就給孩子看這類的電影,希望他們可以長大再選擇要不要看。」
諶淑婷。廖瑞祥攝
幼兒園性侵案發展至今 希望社會不要將情緒帶給孩子
上個月,培諾米達幼兒園教保員毛畯珅性侵害數十名幼兒嚴重事件,無論網路或現實,都出現心疼、憤怒、憂慮與檢討制度的聲量。諶淑婷直言,這件事所有的責任都在加害者、知情卻包庇的共犯身上,他的懲罰交由法律處置,她想談的是受害家庭該未來可以如何面對處理傷痛。
她說,孩子身心受傷是鐵錚錚的事實,不過,比起哀嘆心疼,照顧者陪伴反而是孩子療癒關鍵,有機會降低影響,「大人心裡的不舒服可以自己處理,不要把情緒帶給孩子。」努力防範加害者是所有人要一起努力的方向,她樂觀相信社會不會停止不前,就如以前隱晦不談的性暴力如今已經能被揭發公開討論一樣,一切皆有可能。
諶淑婷 小檔案
現職:作家/兒童性教育講師/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經歷:《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作者
《一百萬個親親》作者
《餐桌上的真食》合著作者
《遜媽咪交換日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