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教育如今不僅面對學生流失,就連教師也恐怕面臨斷層。陳品佑攝
技職教育衰頹、學生數減少,在台灣已經不是新聞,然而隨著創立超過70年的台師大工教系面臨停招,也掀出技職教師面臨斷層的危急,如今技職教師有約17%在55歲以上,尤其工科領域在科技大廠重金搶人下,就連師培生也只把教職當備案,退休潮來襲、缺乏新血注入下,已經失衡的技職教育該怎麼辦?去年(2023)10月底的某一天,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的學生突然被召集起來,摸不著頭緒的眾人,最初只知道是校長要找大家聊聊天,到場才發現,原來是系上的學士班將在114學年停招,學校並提出輔導轉系、原系畢業等方案;不到兩個月後,12月20日,台師大校務會議快速通過停招決議,將待教育部2月審議。
從獲知到定案不過2個月時間,學務會議學生代表黃詰霖卻指出,雖然學生們覺得錯愕,也擔心校方保證的補償方案能否落實,但他在大方向上仍然支持。
1953年,台師大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資助下成立了工業教育系,目標是培育技職體系的教師,如今可說桃李滿天下,比如雙北地區的公立高職裡,就有高達4分之3的學校校長是校友,工教系也因此有「技職校長搖籃」之稱。
台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演進。取自台師大工教系網站
然而,隨著校務發展,工教系原來的分組不斷獨立門戶,其中工技組於1982年獨立成工藝系,1996年圖文傳播組改為圖文傳播系;機械組機械、鑄造、製圖、板金等4個專長在2003年脫離,而後成立機電科技系;電機電子組則在2004年獨立,而後成立電子科技學系;車輛技術組、能源應用組也從2017年起,獨立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如今的工教系,則是專注於動力機械與電機、電子領域師資。
在此情境下,黃詰霖指出,目前工教系的定位,和其他科系高度重疊,也遲遲未見調整課程,加上大家後續也不見得想擔任教職,「因為工科在外面(業界)待遇、福利都還不錯,老師這個選項就比較少吸引力」,他認為科系續存的意義並不大。
身為校友的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強講得更直接,「有沒有停招跟我們有無師資是兩件事,就算沒停招,他們也不一定會來當老師。」
新人年薪就破百 實習教師一進業界回不去事實上,在停招消息傳出後不久,上千名工教系校友發起連署,呼籲教育部搶救工教系,除了是對母系的情感外,這批校長們更憂心的問題,是技職教師面臨人才斷層,工教系的存在有其帶頭意義。
大安區地下室的教室裡,兩張大桌旁聚集了10多名學生,是大安高工的一年級學生,他們聚精會神地埋頭於電子線路間,今天練習的項目是基礎工業配線,透過計時器讓燈號顏色改變,常見的運用就是紅綠燈。
大安高工學生埋首於電子線路間,不少人志願是去台積電做IC設計。陳品佑攝
「他們以後也都想去台積電,想做IC設計。」電機科主任賴岳聰坐在一旁,說的是眼前的學生,也是如今消失的新進教師。他談到,過去大安高工也會有台科大、北科大師培中心的學生申請來教育實習,但實習完之後會去當老師嗎?大多意興闌珊,以目前業界行情來說,進入台積電第1、2年可以拿到破百萬年薪,而當老師的話恐怕要到第10年才能破百,因此學生首選還是往業界發展。
大安高工電機電子群過去開徵教師一個名額至少有10-15人來面試,還要分筆試、術科兩階段,如今應徵者則直接從術科開始。楊益強指出,現在如果要當老師,要先修完師培學分,大學往往要延畢1年,還要去教育實習,對比起來,產業界一畢業就可以就業,中間差了1、2年,再加上薪資落差,學生更不會想往教職走,尤其公立教師薪水齊一,在物價、房價高的台北市區就會更困難。
羅東高工校長廖俊仁同樣是工教系校友,他回憶過去自己在當教務主任時,一個教師職缺往往吸引30、40人前來競爭,今年因為有老師要退休,他開出職缺找人補上,「結果只來了3位。」
薪資是目前技職教師人才任教的意願考量重大影響因素。陳品佑攝
業界的薪資確實是影響,此外,《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在2018年新規上路後,規定新科技職教師要有1年業界經驗,無形中也成為另一個流失人力的機會。廖俊仁便回憶,他們之前有羅東自己的校友申請回來教育實習,實習結束後去業界實習,就差最後一步可以當老師,「結果他一去廠商那裡就回不來了」,如今去到電子廠,第一年年薪大概就有150萬元,當老師要花更多時間,薪資起跑卻又更慢,也讓學生意興闌珊。
廖俊仁擔憂,如果持續沒有新血注入,最後學校也只能放寬標準,讓無法達到教甄門檻的教師通過,後果就是教學品質下滑,變成惡性循環,「沒有優秀的老師,怎麼會有優秀的學生?」
青壯年教師流失快速 退休潮後斷層來襲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高中職主委林金財則指出,人才斷層隱憂已經開始浮現,2018年公教年改後,當時50多歲、教學年資27、28年左右的老師,為了累積滿35年年資,不少選擇延後7、8年退休,「差不多就是這個時候」,如今教職開始釋放,最擔心就是沒有老師願意投入,尤其技職來說,過去的流浪教師大多已經往業界發展,願意回到學校的機會非常少,頂多是原來的代理教師會報考專任教師。
技術型高中(高職)專業科目教師年齡分布
根據教育部師培統計年報,2022年全國2萬6787名高職教師中,55歲以上者便佔了4530人,對比5年前的2萬8558名教師中,僅有2857人在55歲以上,整體老化幅度相當明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30到44歲的青壯年教師大量流失,從2017年的1萬3151人,到2022年僅剩下9326人,5年減少將近3成。
這些缺口,未來都會成為技職教育的隱憂,尤其就連技職學生們也不看好前景。
還要再去頂大唸碩班 學生:教職只是當備案工教系大部分招生名額以技職學生為主,現在就讀工教系大三的林展佑也直言,他高職時唸的是電機科,之前的志願是台科大,教育學程只是另一個選擇,如今學校說可以轉去其他系,其實不少同學認為很吃香,尤其是早就想轉系或雙主修的學生。不過,確實也有部分人想走教育路線,這些人通常是離島或中南部學生,希望以後回母校任教,此外,大多數人還是想唸研究所,之後進業界,「就是要再去考四大(台成清交)研究所」。
工教系學生會長賴旭承則反對停招,他認為應該是要對課程進行調整,目前學生擔任教師的意願確實不明朗,但他認為,工教系可以修師培課程,未來如果不想進業界,會覺得不適應的話,至少還可以有教職這個備案,不應該直接讓大家沒有備案。
人才斷層迫在眉睫 師培制度、待遇都待調整不管支持工教系存續與否,顯然到職校當教師,很難是學生們的第一選項。如何找出願意擔任教師的潛在學生,更顯得迫在眉睫。
對此林金財認為,應該以公費制度解決,透過政府補助學費,學生畢業後綁約到學校教書,以這樣類似訂單制的方式培養人才,如此可以從頭找出有意願當教師的學生;楊益強則認為,要放寬公立教師的薪資與授課時數彈性,否則全國薪資一致化下,不僅無法跟產業界搶人,都會區也會更快速面臨考驗。
大甲高工校長簡慶郎則認為,工業教育系應該要續存,但要重整思維,「工業教育」並不等於「工程教育加師培教育」,一者是工程師兼修師培學分,但工業教育是一開始就要當專科教師,此外《技職教育法》要求職場實習,但老師的職場應該是學校,「他們是教師而不是工程師」,應該去學校或職訓中心實習,而非去廠商當工程師,若老師要瞭解產業趨勢,應該是透過研習、短期受訓,而非是去企業實習,若不先劃分清楚工業教育的目標,問題只會一再重複。
教育界主張,工業教育的目標應劃分清楚。圖為大安高工學生上學。廖瑞祥攝
另外,簡慶郎質疑,就算推出公費制度,假設只要職場跟學校薪資差距夠高,學生依然會願意賠公費跳槽,所以關鍵還是要找到真正想當老師的人,這部分除了要區分清楚工業教育的精神外,政府單位也應該要能鼓勵好老師、設法找出典範教師,才能吸引學生願意往這條路走。
重金搶人的背後,正代表業界需才孔急,然而往長遠來看,如果果連基層都缺乏師資培育人才,台灣引以為傲的科技業、製造業,未來又會怎麼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