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 洛杉磯港口貨櫃。
在美中經濟部分脫鉤的背景下,中國今年上半年很可能失去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將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是15年來首見。
《日經亞洲》報導,據美國商務部數據,今年1至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總額為1690億美元(約5.2兆元台幣),比去年同期減少25%,佔美國進口比重13.4%,是19年來最低,較去年降低了3.3%。多項類別的產品進口都下降,尤其是半導體。
與此同時,來自墨西哥的進口達到1950億美元(約6兆元台幣),是有史以來同期間內最高;從加拿大的進口也達到1760億美元(約5.4兆元台幣)。預計兩國在今年上半年都會維持這個領先。
東南亞出口至美國的商品也增加,今年前5個月,東南亞國協成員國出口至美國的貨物總額達1240億美元(約3.8兆元台幣),創同期第二高的紀錄。過去十年來,東南亞國協在美國的進口佔比成長了一倍。
今年1至5月,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大致持平,為620億美元,中國仍是美國大三大的出口市場,不過佔比僅約7.5%,是墨西哥或加拿大的一半,低於2020年創下的佔比9%紀錄。
中國在2009年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擠下加拿大。隨著美國高成本的製造業在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中喪失競爭優勢,中國藉由低成本的集中式供應鏈在全球貿易取得了一席之地,名目GDP(不考慮通貨膨脹)在過去15年成長了3倍,總出口額成長2.5倍。
中國佔美國進口來源比重於2015至2018年達到20%的高峰,在川普上任總統後開始下降。川普政府為了推動美國製造,對價值37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徵收高額關稅。
拜登上任後也沒有撤銷這些關稅,且又以國安為由,防堵中國進入先進半導體和電信設備等領域。拜登政府力圖重建4個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包含晶片、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原料、藥品及活性成分(API)。
美國企業現正重新布局全球生產基地,蘋果(Apple Inc.)鼓勵台灣和其他地區的供應商將製造基地從中國轉移到他國,例如東南亞國家和印度。成衣零售商Gap則從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區採購。
美國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努力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物價上漲,但減少對中依賴風險的想法得到美國兩黨支持,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將供應鏈移到友好國家)的行動則越來越興盛。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今年6月曾表示,「一味追求效率和低成本,將導致供應鏈的脆弱和高風險」。
而中國正將出口重心放在東南亞。據中國貿易數據,今年上半年,對美國的出口額減少了17%,而對東南亞國協的出口增加2%,一些觀察家認為,中國廠商實際上是將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洗產地,然後再銷往美國和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