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腦袋裝塑膠」成真 研究顯示現代中年人大腦已有0.5%是塑膠

    2024-08-25 16:36 / 作者 林宜萱
    2024年4月23日,聯合國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塑膠相關的會議期間,會場外放了一個塑膠垃圾做的裝置藝術。美聯社
    前陣子人們發洩情緒時經常說「當我是塑膠喔」,這話或許正在成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3日報導,一份預印本研究指出,根據今年初驗屍時收集的人腦樣本,裡頭的塑膠微粒比8年前的樣本更多了,現在中年人的人腦裡可能有0.5%是塑膠。學者強調,這份研究尚未經同行審批,而且只能顯示人類暴露在塑膠中的程度,無法指出這是否對大腦造成傷害。

    CNN報導,報告主筆是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藥學坎彭(Matthew Campen),坎彭是該校傑出教授(Regents Professor),這一頭銜通常頒給在專門領域極具地位的學者。據他表示,團隊今年初為92具遺體驗屍時,檢驗了它們的大腦、腎臟、肝臟,發現大腦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2016年驗屍時還高。

    坎彭說,「我們發現平均45至50歲正常人腦裡,每公克大腦內的塑膠來到4800微克」,人腦大約1.2至1.6公斤,以1.2公斤來算,等於中年人大腦內可能有576萬微克塑膠,佔大腦重量的0.48%,「和2016年檢驗結果相比,這數字高出了50%,代表我們現在大腦裡大概99.5%是腦,剩下都是塑膠」。

    這份研究目前僅是預印本,尚未經過同行審批,因此也還沒有發表在科學期刊上。未參與研究的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藥學與毒理學副教授史戴普頓(Phoebe Stapleton)提醒,這結果也只能顯示人類暴露在塑膠的程度增加了,無法說明是否會造成腦部損傷,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坎彭的研究也指出,大腦裡的塑膠微粒,比腎臟或肝臟多了7%至30%,「根據我們觀察,我們認為大腦會吸入最小的塑膠微粒,例如100至200奈米長的塑膠微粒;至於大一點的,1至5微米的,則進入肝臟或腎臟」。

    人腦大約60%是脂肪,比其他器官還多。必需脂肪酸如Omega-3,人類無法自行合成,須從食物中攝取。坎彭說,奈米塑膠微粒「透過某種方式穿越血腦屏障(腦血管障壁)進入大腦。塑膠喜歡脂肪,或者說脂類,所以有一種理論是塑膠滲透了我們吃進的脂肪,身體會將這些脂肪輸送到喜歡脂質的器官,而大腦就是最愛脂質的那一個」。

    不可能不接觸塑膠,只能盡量保護自己

    波士頓大學全球公衛與共善計畫(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the Common Good)主任藍卓里根(Philip Landrigan)說,先前研究已在人類心臟、大血管、肺、肝、胃腸道、睪丸、胎盤里都發現了塑膠,「現在先不要嚇到大家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領域的研究還在發展,畢竟都2024年了,沒人能在完全不接觸塑膠的情況下生活」。

    藍德里根說,他都會告訴大家,「聽好,有些塑膠你是無法不碰的,例如你不可能拿到不含塑膠的手機和電腦,但應該盡量減少可以避免接觸的塑膠,像是塑膠袋或塑膠瓶」。

    藍德里根說,飲食是人們接觸到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的主要途徑,「雖然很難避免用塑膠薄膜包覆的食物,但煮食或放進微波爐前,請務比把食物從塑膠薄膜裡拿出來,因為你加熱的時候,塑膠微粒就會從包裝材料裡跑到食物中」。

    有些微粒也透過空氣傳播,「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輪胎和道路表面摩擦、磨損,就會有一定份量的塑膠顆粒噴飛到空氣中;如果你住海邊,海洋裡的塑膠微粒也會因為波浪作用而濺到空氣中」。

    2024年3月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1公升瓶裝水平均含有24萬顆塑膠微粒,來自7種不同的塑膠,其中約9成的顆粒大小是奈米級的。

    藍德里根表示,民眾仍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和塑膠接觸,例如減少塑膠餐具,食物放進玻璃保鮮盒;避免用塑膠製的水瓶,用金屬或玻璃製的環保杯;多用布袋、紙袋,少用塑膠袋。他表示,是有跡象顯示塑膠會造成危害,但距離科學家通盤了解危害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會說,已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必須開始採取保護措施了」。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