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商將在日首度發射自製火箭 路透:日本盼成亞洲太空發射樞鈕

    2024-07-25 14:14 / 作者 李寧怡
    2024年7月23日,台灣晉陞公司的澳洲姊妹公司AtSpace準備在昆士蘭省發射火箭。路透社
    台灣首家民營航太火箭製造商晉陞公司明年將在日本首次發射自製火箭。路透社指出,這將是日本首次為外國公司發射火箭,可望由此發展為亞洲的太空發射樞紐;晉陞公司也可望在當地擴大火箭產能,為日本企業提供運載服務。

    路透社報導,晉陞(TiSpace)日本分公司的火箭發射計畫,一度在日本引發質疑,有意見認為日本不應為海外企業發射火箭。不過日本正積極發展太空產業,盼於10年內將目前的4兆日圓(約8600億元台幣)規模擴大一倍。

    成立於2016年的晉陞公司是由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前官員創立,迄未成功發射火箭。報導稱,該公司2022年曾透過澳洲姊妹公司AtSpace發射火箭,但因氧化劑外洩而功敗垂成。明年將於日本試射的火箭則出自不同的設計。

    晉陞公司董事長陳彥升向路透社表示,明年的發射計畫「應該對日本政府相當有利」,若順利進行,「將吸引更多他國顧客」。

    陳彥升表示,目前正等待通過日本監管機構的最後一關,亦即無線電許可證。若如期獲批,晉陞自製的12公尺探空火箭最快可在明年初發射。探空火箭可達太空,但不會進入太空軌道。

    北海道大樹町熱衷應對晉陞發射計畫 當地議員稱「台日友好」

    有分析家認為,為台灣發射火箭可能引來中國注意,不過陳彥升表示,目前未聽聞類似憂慮。中國外交部先前也表示「未曾得知相關情況」。

    路透社指出,晉陞在日本的發射計畫頗受當地太空企業支持,被選為發射場址的北海道遍遠農業城鎮大樹町尤其熱切,當地官員與專家都認為有利於招來外商。

    代表當地的自民黨眾議員中川郁子表示,晉陞的發射計畫是「台日友好象徵」,有助當地發展為國際商業城市,當地官員稱之為「太空矽谷」。

    根據日本政府近期計畫,日本希望民間太空產業規模於2030年代達到500億日圓(約107億元台幣),並成為亞洲的太空運輸樞鈕。

    對於晉陞公司的發射計畫,日本內閣府宇宙開發戰略推進事務局長風木淳不願評論,僅表示未來可能應用國外的運輸技術,但目前日本政府的重心仍在發射日本的火箭。

    日本太空機構「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向來與三菱重工等民間企業合作打造運載火箭,民間衛星業者則經常仰賴外國企業發射衛星,如美國SpaceX、歐洲ArianeGroup等。

    一名不具名的日本高官向路透表示,外國企業若自日本發射酬載物到太空軌道,政府必須嚴格檢視,且面臨不小的監管阻礙。

    日本《太空活動法》並未規範未達太空軌道的火箭發射,若僅發射探空火箭不須經由中央政府核准。日本正打算對此修法,將次軌道太空飛行與可重複使用火箭都納入規範,但修法完成恐須數年。

    日本也正與美國商議一項太空科技保障協議,也能讓美國企業也在日本進行商業火箭發射。

    日在野黨議員憂外商競爭

    曾任職JAXA的立憲民主黨國會議員水野素子則說,她對日本開放外國公司發射運載火箭一事相當保留,認為日本恐無法在價格上與外商競爭。

    報導指出,日本民間的火箭產業正處於萌芽階段。位在大樹町的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於 2019年成為日本首間曾發射探空火箭的民營公司,但之後並未發射進入太空軌道的火箭。

    經營北海道太空港的Space Cotan公司執行長小田切義憲表示,已有兩家歐洲企業表示,有興趣自北海道太空港發射火箭。

    日本西南部的大分縣也正與美國航太公司Sierra Space合作發展太空港,當地官員表示,台灣晉陞公司在北海道的進展,已具體象徵日本對海外太空企業的「歡迎現象」。

    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主管博努奇(Alessio Bonucci)表示,全球目前興建中的太空港有50多座,但「最後可能只有10座能成功發展並永續經營」。

    台灣晉陞公司表示,若火箭試射成功,將在日本擴大產能,服務日本客戶。北海道企業Letara已向晉陞公司詢問,能否為該公司將衛星推進系統送入太空,以進行測試。

    Letara共同創辦人平井將太郎(音,Shota Hirai)表示:「我們不問該公司是本國或外國企業,只要能發射就行。」

    日本內閣府對此回應稱,日本「依法律與規範保障自由的經濟與研究活動」。

    晉陞公司共同創辦人吳宗信目前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該中心不願評論與晉陞公司的關係,但表示所有發射計畫均透過公開招標進行。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