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季辛格壯志未酬 英特爾將走向何種末路還是解體?

2024-12-03 18:14 / 作者 陳家齊
英特爾正邁入半世紀未見的動盪前景。路透社
在英特爾(Intel)服務數十年的老將,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收到了一個「黑色星期五」大禮。當大多數美國人團聚在家過著感恩節長假時,季辛格上週末被叫去開全體董事會議。

根據《紐約時報》與彭博新聞的報導,這是一場鴻門宴,開會主旨只有一個:要季辛格自己走人,或者被董事會殺頭。63歲的季辛格選擇較體面的「自請退休」,週日就被解除執行長與董事身分。當週一季辛格「被退休」的消息由英特爾宣布時,投資人既意外也沒有那麼意外,因為英特爾的沉痾已非一日之寒。他們要看的是英特爾的末路通向何方:是被人收購,拆分解體,或是像是美國傳統的其他電腦晶片巨人IBM等公司一樣,默默走下主舞台。

這事發生在季辛格心心念念的新晶圓製造廠要開始「發功」的前夕。由季辛格一手策畫催促上工,耗費巨資的最先進18A製程(1.8奈米),預定明年下半年就會開始量產銷售晶片。但從接替季辛格的兩名共同執行長人選來看,英特爾的晶圓製造部門恐怕凶多吉少,或至少已經不是管理層想投資關注的重點。

管錢、管產品、管董事會,英特爾三巨頭沒有晶圓製造部門聲音

代理執行長一是管錢的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另一則是原客戶端運算事業部總監霍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霍特豪斯也升官了,她變成英特爾產品事業部(Intel Products)執行長。

這個「英特爾產品事業部」是英特爾9月宣布的分割計畫產物,英特爾的晶片製造事業部(Intel Foundry)被拆分成子公司,有可能日後獨立出去;剩下我們所熟知的英特爾各種CPU、晶片產品業務,全劃歸英特爾產品事業部。現在新的決策核心沒有晶片製造端。

出任臨時董事長的獨立董事葉里(Frank Yeary),也在週一的英特爾聲明中暗示他對晶片製造部門進度的不滿,他說:「作為董事會,我們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必須將我們的產品團隊(product group)置於所有工作的核心。我們的客戶對我們有此期望,而我們也將為他們交付成果。」產品部門是核心,重點不在晶圓廠。

重振英特爾製造能力,遭致的是虧損與股價大跌

董事會對於季辛格的晶圓製造野心不高興,有很基礎的事實背景。英特爾為了擴建新晶圓廠大舉招工,耗費巨資購買最先進設備,結果今年第二季交出了可能是公司近50年最糟糕的財報:別家晶片公司大賺錢,英特爾卻在虧損。股價當日崩跌逾四分之一,接下來跌勢仍然止不住。代表美國上市頂尖企業的道瓊工業指數把英特爾踢出去,取而代之的,就是英特爾無法與之競爭的AI巨星輝達(Nvidia)。

季辛格可以爭辯他2021年上任後重振製造能力的5年計畫,才正剛要進入收穫果實的階段。但他也在8月低頭宣布大規模裁員15%、削減開支與停發股利計畫,並暫停在德國等海外地區興建晶片廠。分析師已質疑,英特爾如何能在砍人砍錢的情況下,還想在最先進製程與台積電(TSMC)競爭,還要發展相當陌生的代工事業?

若季辛格當初上台的夢想成真,英特爾猛烈擴大的晶圓製造能力,不但將為自家產品提供最先進製程,還能幫其他公司的晶片代工,正向循環擴大規模與投資。可以說晶圓廠的發展計劃是季辛格戰略的核心。現在,晶圓廠愈來愈像是英特爾內部爹娘不愛的地方。

想拋很難拋,卡在晶片製造廠

彭博新聞分析指出,英特爾可能有五個出路,各選項的差別可說是全賣公司,還是拆賣公司。

第一個選項,是因為英特爾股價崩跌,在季辛格任內市值跌掉三分之後,總市值只在1000億美元上方低空飛過(約3.35兆台幣),這自然成為很可行的併購目標。先前便已傳出高通(Qualcomm)有可能想收購英特爾。

第二個選項是少了季辛格這個守門人,英特爾的晶片廠事業愈來愈有可能被踢出去:或者獨立分家,或者賣給別人。

但是全公司賣掉或者賣掉晶片廠,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嚴格檢視與強大政治阻力。季辛格已在華府的遊說中把英特爾塑造成復興美國晶片製造業的「美國隊長」,還拿了拜登《晶片法案》最多的補助款,總計約110億美元。補助條款中嚴格限制英特爾的股權掌控權,不能落在外國勢力手中。

而且買家也很可能對英特爾晶片廠興趣缺缺,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說,高通目前對完整併購英特爾的興趣已經下降,但還有興趣只買英特爾的晶片設計部門。

拆賣還具吸引力的部門

於是其他選項是出售英特爾旗下還有市場吸引力的子公司或者部門。第三選項是出售部分或全部的Mobileye股票。英特爾是2017年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於2022年股票上市(IPO),但英特爾仍擁有該公司88%股份,這些股票可在公開市場出售,或透過談判整批賣給特定買家。

Mobileye目前總市值約140億美元(約4560億台幣),低於當初收購花的150億美元,英特爾目前持股約值123億美元。近期急著賣還可能進一步壓低股價,英特爾將是虧本換現金。

第四個選項是把英特爾2015年以170億美元收購的Altera出脫求現。這家公司專精所謂的「可編程晶片」,能在製造完成後修改其用途。Altera目前主打的是可以攻入AI之中的「邊緣運算」,就是在手機、筆記型電腦等耗電量較低、更接近使用者的地方進行部分的AI運算,增加效率,減低對遠端AI伺服器的倚賴。

英特爾已預計要在兩到三年內讓Altera獨立股票上市(IPO),並已和潛在投資人談判預先售股,股票上市後英特爾也可以直接公開售股套現。而據報導,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 Semiconductor)也正在考慮出價併購Altera,已在尋求私募基金支持。由於沾上AI光芒,這筆交易有機會讓英特爾回收當初收購的成本,賺一筆錢。

交給金主決定命運

第五個選項是尋找金主注資救援。紐約的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今年初曾提議出資數十億美元入股英特爾,彭博新聞9月報導,阿波羅有意出資50億美元收購股份,但交易目前尚無下文。由於阿波羅今年6月已經和英特爾達成交易,投資110億美元取得英特爾愛爾蘭晶片廠的49%股權,找阿波羅繼續投資是順勢的方向。

但是阿波羅這類的私募基金買股,目標終究是出脫獲利,不是持續持有。英特爾的最終命運可能仍將是遭金主壓力裁員、整併、分割、出售。這與目前英特爾經營層面臨的選項只有一點不同:是英特爾自己決定怎麼解體,還是被私募基金決定怎麼解體。

條條困境通晶片廠,2025決戰日

英特爾目前面臨的困境,可說最終都要追究到晶片廠生產能力的問題。英特爾曾經是全球最先進技術的晶片製造商,從設計到生產一條龍自己來,以推出性能最好的電腦晶片。但是英特爾製程技術在2018年左右被台積電超車,落後狀況持續加劇。英特爾的解決之道,是把自己的10奈米製程命名為「Intel 7」,以宣稱和台積電的7奈米製程不相上下。

要用較差的製程,榨出更高的效能,設計端能做的改善有限,結果就是英特爾高階桌上型CPU連年出現「電死」的慘劇。英特爾2022與2023年推出的第13與14代Core系列CPU,其高階的i7、i9系列陸續出現不斷死當的狀況,遭判斷是硬加電壓過分「超頻」,CPU體質承受不住。最終的解決方案是降頻降壓,結果高階CPU跑不出高階效能,引起罵聲。

這些鬧出醜聞的CPU集中在高階個人玩家的桌上型電腦,所佔的市場有限,與英特爾主要銷售的筆電、伺服器產品較沒關係,但已展現出英特爾製程落後導致的窘境。今年英特爾開始出貨的Lunar Lake產品線(Core Ultra 200V系列)交給台積電用3奈米製程製造,對筆電重視的省電能力有所改善,效能卻不怎麼樣,又讓人質疑英特爾除了製程能力不行,設計能力是否也開始不行。

季辛格下台前夕在全球奔走推銷的,就是預定明年量產,由英特爾自家18A製程製造的消費端處理器Panther Lake,以及伺服器處理器Clearwater Forest。這兩大系列產品能否及時出貨,能否大賣,可說是英特爾賭上「國運」的焦點。這些產品要同時證明英特爾最先進製程研發成功,晶片設計能力也寶刀未老。否則,英特爾可能就要像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德州儀器(TI)、IBM這些往日的美國晶片製造巨頭一樣,走下舞台,成為利基型公司。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