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CBAM制度將上路,高碳排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將繳「碳關稅」。圖為中油桃園煉油廠。廖瑞祥攝
歐盟針對進口產品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10月1日起進入實施前2年過渡期。該機制初期只適用水泥、鋼鐵等產業,待2026年上路後,欲進入歐盟市場的外國產品若超過歐盟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必須額外繳交「碳關稅」。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發布新聞稿提醒,「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過渡階段將自10月1日正式展開,受影響業者須準備自當日起的第4季報告,並可向歐盟登錄以取得更多資訊。
該機制初期只適用於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和氫能產業。待2026年正式落實後,欲進入歐盟市場的外國產品若超過歐盟訂定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GHG)排放標準,就必須額外繳交排放許可費,因此也被稱為「碳關稅」。
執委會表示,前述產品的進口商必須提出整個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數據,因採每季提報,第一份報告需在明年1月31日前提交。
執委會強調,過渡期間業者還不需要為碳排超標付費,第一年並提供彈性措施,包括可先用預設值提交報告,或適用製造國政府的驗證規定等。
此外,10月1日歐盟為過渡期設置的廠商登記系統也會正式上線,以協助進口商計算、撰寫排放報告。執委會並將陸續提供更細節的指南、各產業說明書和線上教育訓練等資源。
由於這是全球首創的機制,因此歐盟設計過渡階段以供各國產官界等關係人學習適應,歐盟並能根據此期間收集的產業資訊,訂出2年後落實的排放許可費用標準。
執委會負責經濟政策的執行委員簡提洛尼(Paolo Gentiloni)表示,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會延伸擴大歐盟「碳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TS)的定價原則,使歐盟持續成為全球碳定價的領先者。
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的理由,是因只在境內要求產業降低碳排並不夠,對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也該有所要求,否則會抵消內部的減碳成果,並造成不公平競爭。
台灣受此機制衝擊的主要產業為鋼鐵、扣件、鋁製品等,經濟部評估,包含製造商、貿易商約有3500家業者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