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國旗示意圖。路透社資料照片
在當今全球政治舞台上,民主表現與人權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中,台灣與中國近年來更各呈現民主與人權方面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在台灣,民主的腳步穩健而堅定。自20世紀末實施政治轉型以來,台灣已逐漸成為第三波民主化中,亞洲民主的典範──Varieties of Democracy(V-Dem)數據顯示,台灣在過去5年內的民主表現意味著公平舉辦的選舉、集會自由的保障、民眾參與、司法獨立與媒體自由等之顯著進步。
台灣民主成熟指標:公平選舉、集會自由首先,定期舉行的自由和公平選舉是台灣民主的核心──政府致力於確保選舉程序的完整性和公正性,如投票過程透明化和監督機制強化等。此類努力提高了選舉公信力,並確保了選舉結果足以反映真實民意;在此類民主透明機制的保障下,明年即將舉辦的總統和國會選舉,則更將清晰地展現了公民對經濟發展、環境正義、兩岸關係和民族認同等議題的關注。
同時,受保障的集會自由,亦為各種和平集會和發聲提供不受干預之自由空間與保障,體現了政府對民主價值的堅持。
民眾直接參與監督,表達觀點方式多元不難發現,民眾的直接參與在台灣民主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許多政府機關受保護公民權益的法規要求,而需公開其官方預算分配、政策決策過程,以及後續執行情況等關鍵資訊。實際上,這類資訊的公開不僅使公民能更容易地監督政府、在必要時提出質疑和改進建議。
同時,政府也利用數位技術近一步推動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網路平台」之建構即是一例:此線上平台讓民眾能直接對政策提出意見、進行討論,甚至發起請願——此種創新的參與方式,不僅便於民眾直接表達在社會中的各類觀點,亦能間接影響政策制定,藉由不同於選舉的方式落實民意。
司法獨立、媒體自由保障人民權益此外,司法系統的高度獨立也是台灣民主成熟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旨在提高司法系統的公正性和效率,如加強法官的專業培訓、改善司法程序的透明度以及提高法律服務的普及性等,使司法系統能更有效地獨立於政治影響之外,並公正地裁決各類案件而不致人民權益受損。
上述體制內民主改革與進步,更藉由自由的媒體報導,進一步維護了人民的權益。根據V-Dem和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報告,台灣新聞自由度在近5年間保持高水準,即媒體在報導政府和社會事件時享有極高自由度,不僅反映了台灣政府對媒體自由的尊重,也凸顯了一個成熟民主體制中,確保公民獲取所需資訊的重要性。同時,為了達致資訊傳播自由與社會責任間之平衡,政府除了致力保護言論自由,亦積極對抗假新聞以降低民主開放社會下的誤導風險。
性平同婚亞洲優等生,勞權也修法提升除了上述民主保障與確立外,台灣在人權表現上亦有諸多進展。首先,台灣在性別平等權益之提升與同性婚姻之立法保障,皆為亞洲優等生:近5年來,政府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如通過《性別平等工作法》和《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以保障女性權益、促進女性在政經領域之參與,並減少性別歧視;2019年,台灣更成為亞洲首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不僅代表政府對LGBTQ+社群的支持,也彰顯對普遍人權的重視,此類努力有助於建構多樣性提高的社會。
其次,台灣的勞工權益在近5年也得到了提升,如政府通過《勞動基準法》修法提高最低工資、加班費和勞工退休年金等,此外,相關單位亦推動了職安衛生法規方面之改革,進一步保障勞工的健康權。
台灣人權持續進步,原住民、移工方面仍可加強除了體制內改革,台灣政府更與民間組織在推動人權方面開展許多合作,使更多非政府組織和人權團體專家在促進社會公正和監督政府政策上,發揮更多關鍵作用。上述這種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模式,不僅加強了人權倡議的影響力,也提升了公民社會對此類議題的關注與參與。
然而,僅保障多數人的權益依然是不足的──目前,台灣對於原住民和其他相較之下易被邊緣化群體的權益保護仍需加強,如在原住民土地權和文化保存等挑戰仍存在。此外,移工雖在台灣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所常面臨之不公工作條件和歧視等問題,卻未受到同等的重視,故政府應加強對此類群體的支持與權益保障。
綜上所述,台灣的表現雖仍有精進空間,但總體而言,在人權方面為持續進步,且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關注亦同時增加,展現了其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對人權保障的承諾。
中國集權化、威權化更甚,言論自由控管影響公眾意見在探討台灣民主與人權進步之際,亦無法忽略中國在近5年內,其相較之下的民主與人權情況則呈現明顯退化──根據V-Dem數據,自2018年至2023年,中國在政治自由和民主參與方面的表現持續下降,更因發生具體民主倒退而受到國際關注。
首先,中國政治體制逐漸走向更集權化與威權化方向:政府對於不同意見的容忍度顯著降低、嚴厲打壓批評政府的聲音,如維權人士和關注相關議題的記者常受騷擾、拘留甚至更嚴重的懲處;同時,中國也嚴密監控社群媒體、新聞網站和其他線上平台,封鎖或刪除許多具「政治敏感性」的內容;此類管控不僅限制了人民的言論自由,也妨礙了公眾對重要社會議題的討論和意見形成。
香港、新疆、西藏人權問題全球關注此外,中國雖在部分領域進行了表面上的政治改革,如實施村級選舉等,但在更廣泛的政治參與層面上,其公民參與仍受各種嚴格的限制,缺乏真正實施政治多元化和公民參與的機會。實際上,過去5年的經驗,更清楚展示了香港自由與自治遭受重大侵蝕:2020年所實施之《國家安全法》和對民主派政治人士的打壓劇增,限縮了香港市民的言論和集會自由,並減少了其原先保證之政治多元姓。
除了國內民主表現衰微,中國在人權方面的問題更日益受國際關注與嚴格檢視──尤其在新疆和西藏地區,中國政府對維吾爾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所實施之控制和壓迫,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不少國際人權狀況的相關報告指出,該些地區的人民面臨著嚴重的權益侵犯,如政府任意拘留、限制宗教自由與強加文化同化政策等。然而,儘管不少國家、國際組織和人權團體持續關切中國的人權紀錄,甚至呼籲其政府改善之,但中國政府仍常以國家主權不受外部干預為由,反駁此類呼聲與加強相關消息封鎖。
兩岸差異化發展趨勢,影響的不只兩岸關係重視與漠視,是台灣與中國在近5年分別站在民主與人權表現上光譜的兩端,揭示了兩個體制的根本差異。此種差異化的發展趨勢,不僅將繼續影響兩岸關係的未來,亦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民主與人權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展望未來,台灣不僅需繼續鞏固其民主體制、應對內外挑戰,同時尋求國際支持和認同,中國在短時間內亦將因不太可能改變現狀,而持續面臨外界要求其改善民主及人權的期盼及壓力,加深全球民主與威權兩派陣營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