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兩岸高層接連訪歐 學者:歐洲對中國有全新認識

    2023-06-28 18:13 / 作者 李佳穎
    外交部長吳釗燮(右2)6月中旬訪問歐洲4國,是台歐關係的重要突破。外交部提供
    6月中旬,台灣至少有5位部長級人物訪問歐洲,在台灣官員前腳離開,中國總理李強則前往德國與法國。東海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表示,歐洲與台灣、中國的關係的確有重大變化,因為歐洲對中國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

    外交部長吳釗燮走訪波蘭、捷克、比利時與義大利,與捷克與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會面,又進入歐洲議會與12位議員對談,堪稱外交突破。另外,政務委員羅秉成前往義大利,經濟部長王美花前往法國,數發部長唐鳳與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則前往英國。

    林子立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之後,歐洲從中國取得大量便宜晶片的路徑也被美國封鎖,因而關注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當各國欲落實晶片自主,在經驗與技術上領先全球的台灣備受關注,簡單來說,歐洲國家對台灣的興趣受到地緣政治驅動。

    林子立提到,歐洲過去礙於「一個中國」的政策,不願意和台灣有很多實質交流,但在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發生後,歐洲對於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2022年來台帶頭與台灣官方接觸,歐美國家政治人物更是絡繹不絕來到台灣,想要多加認識台灣。

    「吳釗燮見到以前不能見到的人、去了以前不能去的地方,這些都是突破,但這些是基於歐洲對於台灣的需求,而不是台灣提出要求。」林子立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歐洲國家過去假裝、沒看到台灣的存在,然而台灣在世界經濟的地位被凸顯,台灣與台海局勢成為重要議題。

    林子立認為義大利即是一例,義大利過去是歐洲國家當中立場傾中、最早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許多城市都有台商駐足,因此也是在2020年第一個發現新冠肺炎案例的歐洲國家,政府這幾年發現一帶一路沒有幫助,為了突破產業發展瓶頸,轉而希望和台灣合作。

    歐盟執委會近期也提出一個管制AI與半導體技術輸出中國的提出經濟安全戰略方案,但尚未得到所有會員國同意。林子立分析,歐盟對於中國的態度越來越謹慎,但部分歐洲國家仍顧慮經濟發展與俄烏戰爭後的經濟復甦。

    林子立指出,就全球局勢而言,美國是第一名、歐洲是第三名,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有所不同;就經貿關係而言,美國與中國偏向競爭關係,歐洲與中國偏向互補關係,歐洲無法像美國一樣強硬對付中國,中國於此同時也非常需要歐洲。

    林子立分析,李強上任後第一次出訪就前往歐洲,目的遠遠超越台海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歐洲在經濟上「去風險化」的趨勢,要避免歐洲「去中國化」,因為中國擔心歐洲降低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需求,有可能慢慢被西方國家孤立,「在政治上不能接受,經濟上也無法接受。」

    林子立認為,李強前往歐洲不是為了反制台灣,而是為了反制美國,除了與國家領導人會面的外交傳統,李強還與德國、法國的企業與商會進行會議,就是為了告誡歐洲政治家,政治干預只會帶來經濟的負面影響,「很明顯有以商逼政的意味。」

    林子立分析,歐洲與中國的經貿依賴雖然不會改變,但政治與經濟逐漸脫鉤,歐洲國家在許多國際場合中都已經多次重申重視台海穩定,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並不會為了和中國做生意就犧牲台灣安全。」

    林子立建議,歐洲對台灣的政治與主權承認仍言之過早,但若能提升雙邊經貿關係,將會有所幫助,台灣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具有優勢可以輸出,歐洲在再生能源上則有先進技術,雙邊互相有需求,才能打造良性的經貿互動。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