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認為,美國在目前美中關係與大環境局勢狀況下,對中強硬態度不會有太大改變。李佳穎攝
民主文教基金會今(4/16)日舉行「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副教授李大中表示,拜登政府對中態度受到美中關係整體氛圍影響,不對中強硬很難有民意支持,美中關係短期沒有回頭路,台灣議題更容易浮上檯面。
李大中首先表示,在2020年的川普(Donald Trump)與拜登(Joe Biden)之爭當中,台灣民眾普遍認為拜登擔任總統之後,美國對中政策會有所調整,不如川普劍拔弩張,「但我們都猜錯了」,只是採取的途徑不同,拜登更重視多邊主義、重視國際組織、重視國際盟友,對中目標並沒有改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大中從川普前一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說起,歐巴馬任內許多總統演說與外交正式文件當中都提及「交往(engagement)」、「歡迎一個負責任與繁榮的中國」、「歡迎健康的中美關係」,在川普任內及其後都已經看不到,顯示美國對於中國的判準已經有了微妙且關鍵的變化。
李大中分析,美中關係的重大轉折有兩大因素,一是體認到美國交往政策失敗,誤以為讓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就能改變中國;二是美國政治菁英憂慮美中實力越趨接近,中國崛起將威脅美國在二戰以來的主導優勢,美國會很緊張。
李大中指出,拜登政府不再以修正主義強權形容中國與俄羅斯,但中俄兩國仍被美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且拜登政府認為中國對美國的挑戰明顯勝於俄羅斯,中國為當今全球唯一具有意願與實力改變既有國際秩序的國家,「這中間是有差異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大陸。」
李大中提到,美中關係自川普在2018年發動科技戰與貿易戰以來,雖然設下防護欄、有效控管風險,對於敏感議題如台灣,仍避免衝突,但合作基礎已經大幅萎縮,在疫情期間兩國吵的是疫苗外交與疫情溯源議題,氣候變遷是雙方唯一有成果的領域。
文化大學國發所所長趙建民則表示,美國聯合制中政策,促使美國從兩岸平衡者變成危機促成者,越過台海中線的共機數增加往往都與台美關係變化有關,美中台關係聚焦軍事鬥爭,兩岸也正進行軍備競賽,相較之下經貿關係比較不受重視。
趙建民分析,美國國會議員訪台「第一件事就是講軍事、買武器」,中國不斷發展軍工業與軍事現代化,「下潛艦像是在下水餃一樣。」,聚焦軍事的關係不太健康。同時,台美之間的合作架構尚未包含經濟的層面,而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賴清德在提名聲明當中也僅是強調主權、民主、和平,沒有提到經濟的角色,針對兩岸經濟發展戰略也沒有提出說詞。
李大中比喻,美中關係就像是龜兔賽跑,30年前的狀態,美國還有可能在樹下休息後仍超越中國,但現在擔心中國彎道超車,因此在美中戰略的複雜背景之下,台灣議題更容易浮上檯面,成為美中角力的場域,但台灣也不應該沾沾自喜而應該謹慎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