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杜丞蕓醫師|疫情不僅重創人類身體健康,連心理也傷痕累累

    2022-06-20 17:02 / 作者 杜丞蕓

    根據2022/06/17世衛組織發布的統計顯示,在2019年全世界有近十億人患有精神障礙,在青少年中,每七人就有一人有心理健康問題,等於是高達14%的青少年有此困擾。而於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的第一年裡,這個數字更上升了25%。因疫情引起的不安、緊張、焦慮、社會隔離、人際關係受挫、家庭關係不和睦,還有因為失業、公司關門、企業倒閉、財務困難、通膨等經濟問題引發的恐慌、憤怒、沮喪.....,我想我這裡寫的還不到十分之一的理由,就可以造成人們心理生病。




    圖片
    COVID-19疫情對青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身為美國台籍人士的醫女,從全球疫情爆發到現在,觀察了美國社會的種種變化快要兩年半,心裡真的覺得這次是一個讓人類喘不過氣的大災難,說是第三世界大戰也不為過。從一開始面對病毒失速傳播的焦慮恐慌,人們長期居家避疫的無助不安,到疫情影響經濟一路下滑的憤怒絕望,如今疫苗有了,病毒也進化了好幾代變弱了,看似一切好像受控了,但是人類心理受的傷,卻好像沒有止住。



    之前醫女寫過一篇文章,探討疫情下的焦慮、憂鬱、恐慌症,其中身邊多數的案例,竟然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青少年耶!不應該是無憂無慮,只要讀書和玩耍的那一群孩子嗎?在2020年疫情開始爆發後,很多學校因此關閉了半年或一年以上,學齡孩子只能關在家裡,改成上網課學習。網課效果如何?不僅老師們重新編寫教材手忙腳亂,學生們面對螢幕也無法專心,很多媽媽表示,學業表現根本整整空白了一年。曾有位大學新生跟我說,沒有高中畢業典禮,也沒有大學入學儀式,念東岸的名校卻在家裡的洗衣間上網課,「我不僅沒有高中畢業的感覺,連整個令人興奮的大一都空白不見了」。



    沒有體育課、沒有校外活動、沒有朋友圈的社交生活,孩子們以前的正常生活如今大亂,期待與失落的心可想而知。什麼家人朋友都不能見,哪裡都去不了的限制,出門戴口罩噴酒精的緊張兮兮,孩子們雖然不說,但是感受都很強烈,「這是什麼鳥日子!」、「這是我們以後要過的生活嗎?」此番絕望無助的心情不是只有大人才有。



    而大人們作為家長,面對閃躲病毒的恐懼、在家上班還要照顧小孩、以及縮減班時或失業的經濟壓力,就更不用說了。居家避疫限制令剛開始時,人們以為在家上班只是幾週的事就會過去,沒想到長達一年以上。這期間,很多公司開始縮減班時,裁撤人手,中小企業主也因為人手不足,被迫改變經營模式或停業。雖說美國有優渥的失業金可領,但是更多的人是沒有資格領失業金的。許多雙薪家庭於疫情期間,可能會有一人被迫辭職回家照顧小孩,或者一邊上班一邊看孩子的功課,壓力加倍。而更多需要實體工作的人例如餐廳超市員工、醫護人員、清潔人手、園丁等等都暫時或永久失去工作,對於大人們來說,健康維護和經濟問題是雙重打擊,集體憂鬱是預料中的事。



    曾有一名主持人在娛樂節目上說了一句無腦的話,說憂鬱症都是因為人們「不知足」,應多看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失去的,這句話真的讓憂鬱症的人無法認同。這次面對的是鋪天蓋地的全球超級疫情,絕對不是一句「想開點」、「放輕鬆」,就能解決的。而憂鬱症不僅僅只是低潮不語,還會和焦慮、恐慌夾雜在一起,就會變得更難輕鬆。如今世界各國開始慢慢解禁,社會氛圍好像好了一些,但那些因為國際貿易停頓而失業的工人們,因為疫情無法見面被迫分手的戀人們,還有因為居家檢疫而吵架離婚的夫妻們,已經憂鬱到生病了。



    如果你身邊的家人不對勁,嚴重焦慮、心情不安已經到了旁人無法忽視的地步,請盡快、不要等、幫助他尋求專業協助!因為以美國為例,目前全國的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家庭婚姻諮商師等幾乎都預約滿檔,可能要等半年以上才能看到醫生。疫情可能會結束,但心理生病不能等,一定要及早治療,才不會身心健康都一起賠下去。 




    杜丞蕓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