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帶特殊生爬百岳!崔德龍老師:登山領隊應以需要幫助的隊員為中心,教育不也如此?

    2022-01-26 17:59 / 作者 張佩雯

    從國中開始爬山,那時還是《民生報》會刊登登山團訊息的時代。正值青春狂飆期的我,某天去找老師傾吐煩惱,他聽完沒多說什麼,只說:「你假日跟我一起去爬山吧!」就此開啟我與登山的緣分。



    後來當上國小特教老師,有了家庭、孩子出生後,一度中斷登山20多年,等孩子上了小學,開始帶著他們去爬山,孩子們再大一點、不想爬山了,為了要找人陪我爬山,靈光一閃想到可以帶學生去爬,著手規劃特教生的「山野教育」。




    圖片
    崔德龍老師帶著特殊需求的學生爬雪山,在攻頂只差0.5公里時果斷下撤,被讚為「最好的山林教育」。(圖片來源/崔德龍提供)




    「山野教育」與「特殊教育」的核心都是一樣的



    許多人聽到我帶特教生去爬高山,都會驚訝地說:「崔老師你好勇敢!」還有人會擔心,要是發生什麼事情,「連退休金都沒了」,覺得我很瘋狂。



    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多年來逐漸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做法,包含事前訓練、過程中的教學,到登山時的風險評估,每次出團1位學生都至少搭配2-3位的家長或志工陪同,大人也得事前接受登山訓練,確保每一位孩子的安全。



    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山野教育」與「特殊教育」的核心理念及架構都是一樣的——登山領隊的運籌帷幄會以團隊裡相對需要協助的成員為主要考量,而「特殊教育」在學校現場,也應該以比較需要照顧的特殊需求學生為中心。



    除此之外,特殊需求學生通常在制式的教育環境中,會有缺乏自信及成就感、過多體能無處發揮等問題,而「山野教育」帶領學生們親近山林、挑戰百岳,曾經一起爬過玉山、雪山、北大武山等,這樣的體驗是許多一般生不曾經歷過的。



    因此,當特殊生與身邊親友分享登山經歷時,會讓他們從中獲得自信、成就感,也更願意接受登山訓練。幾乎每次上山都有學生邊爬邊哭,但擦乾眼淚還是會堅持爬完,登頂之後的喜悅及感動,不論對他,或對家長、老師來說,都是難以言喻的。



    孩子的轉變、帶動家長也一起來爬山



    曾經有一個特殊需求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加上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而被其他學校拒絕,家長不得不向教育局申請在家自學,後來他4年級轉到我們學校,我跟家長說:「給我一年的時間,如果他還是不能穩定下來,再決定回家自學吧!」



    為了這個孩子,我將「山野教育」從以往偏向體驗性質的課程,改變成每月一次的爬山訓練模式,循序漸進地增加操作強度、頻率,甚至進階挑戰百岳、中級山,藉由登山的訓練讓孩子逐漸轉變,最後孩子在本校順利畢業,畢業典禮時他的外公還特別跑來學校感謝,如今孩子已經8年級,仍在體制內學習成長。



    當初山野教育設計,並沒有特別邀請家長參與,但家長隨同參加後,我們發現有些家長比孩子還熱衷,後來我們就鼓勵家長,甚至手足一同參加,意外地造就了許多登山家庭,提供了家庭成員「同甘共苦」的成長經驗,家長孩子都是從零開始,我想這是在其他領域不容易發生的,更凝聚家庭的和諧、向心力!




    圖片
    崔德龍老師與學生們在山屋前合影。(圖片來源/崔德龍提供)




    山是一所學校,它會教你認識自己



    我常跟孩子們說:「山是一所學校」,它會教你認識自己,從認真呼吸、專心走路開始,所有的山野或教育相關知能,都是建立在這兩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學習、成長。與其在課堂上講得口沫橫飛,還不如透過親身體驗山林,學習經驗會更深刻。



    山野教育沒有制式的評量,就是在安全風險管理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的帶孩子走入山林、親近土地,我們不是要培養登山家,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登山家庭,讓山野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實際的場景中慢慢地了解我們的生活環境,例如台北盆地、淡水河的源頭、東北季風⋯⋯等,當站在高山上時,課本內容躍上眼前,所學習到的事物更是一生都不會忘記。



    曾經有人質疑:「我要看看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爬山後會不會變好?」我總是回答:「大樹也是從小種子漸漸長成,山野教育主要是播種的工作,未來是否能開花結果、長成大樹,仍要有其他條件配合,但沒有種子,其他就不必說了!」



    許多人問我:「老師是不是很喜歡登山?」與其說喜歡登山,不如說是喜歡在登山時「與自己對話」,事實上最難攀登的高山,是心裡的那一座山,只要能向山跨出一步,不僅心靈能夠沉澱,視野也會隨之開闊!




    【山野教育的安全提醒】



    一、人數比例:

    通常在帶特殊生上山時,會安排2至3位家長或志工陪同1位孩子,除了時時留意孩子狀況之外,並在有需要時即時協助。由於大人陪孩子走耗費的體能會比自己走來得大,最好去回程要有人可以輪替,因此安排2人以上為宜。

     



    二、天數:

    部分登山商業團為了節省經費,會省去適應高度的時間,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必須拉長待在山上的時間,至少應有1天在高山上過夜適應高度,才不會發生高山症狀。

     



    三、裝備:

    頭部保暖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沒戴頭巾我會很嚴格提醒他們,其他搭帳篷、結繩結的學習反而不用急於一時,讓孩子能專注享受登山的樂趣,才能走得更長更久。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