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綠電躉購肥了誰5-3】綠電躉購制度該怎麼退場?學者力薦電業自由化三關鍵

    2023-09-18 07:10 / 作者 吳馥馨
    台北市政府「能源之丘」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太陽光電系統。廖瑞祥攝
    「綠電躉購制度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真正建立綠電自由市場。讓消費者也很痛苦,沒有工具去交易、買賣。即便家裡裝一堆光電,量那麼少,我要賣給誰?⋯⋯」中經院外聘研究員王京明說。

    王京明又說,台灣缺乏綠電自由交易市場,政府又不設計市場,小老百姓哪有這麼多錢去投資這些平台。以致於貌似單純的綠電躉購制度,一直存在。

    於是,綠電開商樂得持續藉由「保價收購制度」做著穩賺不賠的生意;部分建置成本高、無法出場的綠電持續留在躉購制度內由全體用電戶一起均攤成本;中小企業因缺乏競爭優勢,持續買不到便宜綠電。

    王京明表示,台灣目前的綠電自由化只做半套,是透過企業與發電業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還要透過台電進行代輸、轉供,交易成本太高,才會推不動。

    至於綠電躉購制度,則是將綠電通通賣給台電,又保證有利潤,才會變成人人都在吸台電的奶水。除非,外界的收購價格超過台電的躉購價格,才會有誘因跳出躉購制度。

    購售電合約複雜 阻礙綠電自由化

    王京明舉例,目前台灣綠電大用戶所簽的購售電合約(CPPA),一分合約內文超過100頁,靠專業的法務人員釐清一堆責任義務,不可抗力因素等法律問題。一般老百姓怎有能力去搞定這些合約?

    歐盟國家則是透過「電能交易平台」制度,將綠電、灰電混在一起,形成「電力現貨市場」,消費者直接在平台上購電。

    有了「電能交易平台」,中小企業就不用擔心買了許多綠電但卻用不掉,大用戶也不會發生透過合約買的綠電不夠用,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現貨交易輕易解決。至於「灰電」、「綠電」也不用分開賣,反正最終都是透過電網傳輸,只要註記清楚多少比重是「綠電」即可。

    王京明形容,沒有「電能交易平台」,有綠電需求者想要買綠電,就像翻「電話黃頁薄」一家一家找,競爭也很隱晦,不是透明的價格交易制度。

    推動綠電自由化,有三關鍵步驟

    王京明表示,若台灣要真正摒棄不夠透明的綠電市場,有三大關鍵要先完備。首先,要推動「電、證(綠電憑證)合一」的購售電合約(CPPA),讓需要大量「真正綠電」的大型電子業、高耗能產業,有直購綠電的機會。

    他坦言,關於CPPA制度,台灣綠能市場已在踐行。王京明說,這從離岸風電區域開發3-1期,不少業者都0元起標,代表離岸風電開發商已不在乎低價搶標,關鍵是先取得風場的開發權,之後再與有大宗綠電需求的企業議價出售即可。

    第二,推動「電、證分離」的「綠電憑證」I-REC(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ion)制度。

    王京明形容,I-REC就是憑證交易市場,就像買一罐「綠色的油漆」,把灰電一擦,就變成綠電,交易的是「電的價值」與「綠的價值」。這對綠電用戶,尤其是中小企業、批發零售業,或家庭用戶,這些小型用戶因沒有能力簽署CPPA,進而購買綠電,但透過購買綠電憑證,就能達到購買綠電的實質效果。

    事實上,台灣目前已有經濟部標準局的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但T-REC只有國內認證,還沒形成綠電憑證交易市場。

    王京明說,只要透過具有公信力的會計認證機制,證實消費者買到的綠電憑證都是真正的綠電,且讓認證制度國際化,循此機制買到的綠電憑證,其減碳效果就如同直接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購買綠電。

    第三,是建立「電能交易平台」,而且綠電、灰電一同交易。王京明說,不論是再生能源發電還是化石燃料發電,都一定要自由化,尤其「灰電」也要自由化,讓綠電、灰電一同交易,形成完全競爭的自由電力市場,不能一個電能兩種市場。

    綠電自由化三要件


    不擔心綠電價格被炒高

    然而,各界也擔心,透過「電能交易平台」,會否讓綠電價格被進一步炒高?對此,王京明斬釘截鐵的說:「不會」。自由交易市場上,只有供給有限,價格才會被炒高,相信一般消費者或許愛地球,但更愛口袋,有綠電需求者才會去買綠電。

    此外,價格炒高也是一種「訊號」,價格高才有人一窩蜂搶進,也才有建置綠電的積極性;如今是限制進入者的資格,才會有烏煙瘴氣的事件發生。

    王京明也不認為台電公司會因電業自由化而被打趴,只是化整為零,拆分更多發電公司、售電公司。

    王京明說,只要以上三步驟打通,台灣電力就能真正自由化,台灣電力市場走上正軌,也符合2050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

    若電業全面自由化,全民準備好了嗎?

    不過,翻開台電財報,儘管為了反映國際燃料上漲的發電成本壓力,今年(2023)4月1日起平均電價已漲11%,但今年1-7月仍虧損1,38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金額還多了151億元。

    熟悉台電財報者解析,主要是本次電價調漲,700度以下民生用電依然「凍漲」,只有產業用戶低壓漲10%、高壓及特高壓漲17%;而今年景氣不佳,被漲電價的產業用戶沒有多用電,台電賺不到,反倒是民生電價凍漲,台電依舊吸收了民生用電的發電成本,形同賣1度電、賠1度電。

    這也意味著,一旦台灣電力市場全面邁向自由化,電價一定會「足額反映」發電成本;那麼,全民準備好了嗎?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表示,確實,台灣現行「電證合一」的綠電交易制度,讓中小企業購買綠電的交易成本是高的。但若推行「電證分離」的電力交易制度,代表台灣電力交易全面邁向自由化,那麼「電證分離」後的「價格」是什麼?恐怕是很大問題,這是台灣很特殊的狀況。

    不過,蔡亦臺也認為,台灣現行的綠電交易制度還在初期發展階段,未來可能會漸漸朝向「電證分離」的市場交易制度,建立「電能交易平台」,但一切仍待市場成熟與法律完善。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