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6】職場第二春解決老年經濟安全問題 就近在社區微型工作是解方

    2024-08-28 08:25 / 作者 洪敏隆
    學者認為高齡就業是解決缺工的解方之一。陳品佑攝
    家庭主婦、高齡者、移工是全球各國因應缺工潮的補充人力的三大重點方向。人口結構的改變 台灣社會人口的老人化及少子化,使勞動市場「退多進少」,導致產業缺工,政府除了要鼓勵生育,提高出生率外,如何鼓勵中老年人口重返就業市場也很重要。《太報》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分析中老年在職場就業遇到的問題,如果要提高其開創職場第二春的意願,關鍵是什麼?

    在職場工作30年的潘海明,因失智母親腳痛無法行動緊急送醫,才發現照顧母親的移工因滑手機一時疏忽照顧,導致母親在浴室摔倒,事後又隱匿不說造成惡化,正好當時公司有優離措施,她申請一筆錢後專心照顧母親10多年時間。

    「原本我以為錢會夠用,沒想到錢一點點的花也有用盡的時候。」3年前,潘海明陪媽媽去醫院打新冠疫苗,護士不經意地說:「怎麼讓兩個老人家自己來,沒有其他人陪?」她才驚覺60出頭的自己,在別人眼中也是老了,開始有危機意識,擔心自己未來的生活。

    潘海明(右)為了照顧失智母親離開職場。潘海明提供


    潘海明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台北市內湖區的向日有機農場找到負責園藝DIY的備料工作,老闆人很好同意她上班晚1小時、下班早1小時,方便到日照中心接送母親,但是,日照中心屬集體照顧的模式,沒有辦法多陪伴照顧母親,她擔心母親狀況惡化,忍痛得再離職照顧。

    潘海明說,跟友人求職頻頻碰壁相比,能找到自己喜歡又很友善職場的工作很幸運,但是為了母親不得不做這決定。兩度離開職場,問她會不會很遺憾?她說雖然有家人可以輪流照顧,「但是哥哥自己都80歲了,怎麼忍心讓他擔更多責任?」擅長拼布的她計畫寫教學課程維持生活,「我會努力經營自己的下半場人生」。

    老年貧窮問題浮現 政府推中高齡就業仍不及格 

    台灣職場中斷有兩塊族群,一個是30到49歲因為育兒離開職場的婦女,另一個是因為家庭照顧而離職的中高齡。根據衛福部2024年1月公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家庭照顧者年齡為55歲以上達到70.1%,家庭照顧因素而離職的中高齡人數超過13萬人。

    從勞動力參與率來看,台灣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跟其他國家有不小差距,2023年台灣50至54歲77.19%,55至59歲降至61%,60至64歲僅剩約4成,這幾年政府積極推動的65歲以上高齡就業,去年仍未突破1成。






    學者提醒,「老年貧窮」是未來台灣必須正視的課題。因為55至64歲主要經濟來源為本人有76.4%,65歲以上仍有65%。但是,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顯示,2022年經濟戶長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庭,近225萬戶,全年平均可支配所得68.4萬元。五等分位組中的第一分位組,有114萬戶,全年可支配所得僅35.1萬元,消費支出卻達38萬,顯示近半數老人家庭入不敷出。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周玟琪指出,台灣中高齡的勞參率偏低,是「退休選擇的階層化」及「中低教育程度中高齡與高齡者所面臨的社會排除現象」的兩個因素,中低教育程度的中高齡者是相對最需要穩定就業工作者,應該提供適當的職業或轉業訓練或提供其他合適其就業的機會,而不僅是補助與獎勵雇主僱用,提供短期補助,一旦補助結束,勞工可能又陷入不穩定就業狀態。

    周玟琪說,就業是勞動部主責,貧窮及社會救助歸衛福部,可是,國家必須以整合角度正視這個議題,從老年經濟安全預防的思維推動中高齡就業,就業是脫貧很重要的工作,保障就業機會,才能避免長者陷入經濟貧窮。

    學者認為老年貧窮問題到來,必須推動長者就業。圖為示意,與本文無關,陳品佑攝。


    高齡重視彈性工時及工作環境安全

    《太報》所做的「缺工調查」顯示,60歲以上對於彈性工時的偏好,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要高。中高齡及高齡者的理想工作特質,對於薪資的看重隨著年齡層是降低,最重視的是工作環境安全,相較於整體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重視此環節,隨著年齡增長,中高齡對此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65歲以上高達46.4%。



    調查發現退休者雖然沒有其他非勞動力者有那麼積極的參與意願,但如果有合適的機會,逾6成是有意願。若要再工作,看中原因也跟其他群體不同,在少子化及超高齡社會下,老老照顧的情況越來越多,退休者更重視的是家庭照顧服務及措施,及身心健康促進活動。





    周玟琪指出,支持中高齡與高齡就業,不僅是維護其平等工作權,更要從其不同的身心狀況與年齡的自然變化進行「合理職務調整與職務再設計」與「在地老化」等理念結合,透過多樣化就業機會及積極的差別待遇,才能有助於工作的持續投入。

    此外,周玟琪強調,對於目前在職工作者不要因為照顧長者而中斷就業或離職,是一個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如何推動在職勞動者穩定就業,提供友善的「家庭照顧支持體系」,包括修《性別平等工作法》、《勞工請假規則》、《就業保險津貼給付規定》,是未來應持續關注的重點。



    職務再設計減輕中高齡員工負荷 豐富經驗可傳承

    位於台南的永芳鐵鍊公司意識到勞動力短缺,人才斷層危機,進用近六成中高齡員工的模式,2022年曾獲頒勞動部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獎。

    永芳鐵鍊透過職務再設計,斥資千萬元引進降噪及降粉塵設備、天車、半自動倉儲設備,並導入職務再設計方案添購省力裝置與輔具、強化廠區照明等,減輕中高齡員工體力負荷,同時以原薪資聘回已退休的高齡員工擔任技術指導,讓後進的員工能透過資深員工經驗傳授學習,避免錯誤操作或步驟,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

    70多歲被回聘的永芳退休員工鄭芳山分享,退休後瞬間時間變多,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過生活,在公司回僱機制下,傳承自身長久的技術與經驗,不只持續有收入,也提升了成就感。

    永芳鐵鍊工廠回聘75歲的鄭芳山(右)傳承經驗與技術。勞動力發展署提供


    不過,當前不管是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再就業環境,並未全面改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直言不用一頭熱,非把長者都推回高強度的就業市場,高齡者再就業不是真的要賺很多錢,而是希望兼具勞動、健全身心、社交等功能,「要推動高齡就業,應該要設計適合老人的工作,而不是讓老人家去做人家不要做的。」

    張烽益認為,應該創造的是社區經濟,發想讓高齡者可以就近在社區就業的工作才對,社區有各種需求,大家都要吃飯、就醫,也有裝潢、修水電等生活所需,這些都可以創造高齡就業機會。



    學習日本創造在地就業 微型工作也幫社區解決問題

    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現任社團法人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賴樹立說,過去國外考察高齡就業,對兩個國家印象最深刻;企業端是德國,對企業進用高齡的獎勵措施及中高齡職位再設計;社區端則是日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深入各社區,提供長者在地就業的服務。

    賴樹立說,高齡者要他們做太粗重工作或離家太遠,都會影響其工作意願,日本以社區為基礎所設立的銀髮中心,讓想工作的長者可以登記,並就其專長領域媒合工作,例如修復水電、做榻榻米、架隔板、貼壁紙等,「讓這些有專才的長者在社區以專才做出貢獻,對社區也有很大幫助。」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一輛輛「鐵牛力阿卡」載著遊客,穿梭在田園小徑間,是當地觀光的一大特色,就是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簡裕鴻的構想,他找原本與被鎖進倉庫的鐵牛(耕耘機)一樣,逐漸被遺忘的退休老農擔任駕駛,不只為他們找到事業的第二春,也活絡社區發展。

    長者駕駛鐵牛力阿卡帶領遊客認識內城社區。簡裕鴻提供


    內城社區採收費制度的「鐵牛力阿卡」導覽行程,初期都是由簡裕鴻一人負責導覽,長者只負責開車,但後來規模越來越大,長者開始兼任導覽員,「長者們能講出很多在地故事,只是害羞或不知道如何表達。」簡裕鴻剛開始會從旁導引長者「阿伯,你不是有跟我說那個典故」,阿伯就明白「係喔!講那個就可以喔!」給予膽識跟信心,講出自己的生活經驗跟在地知識,久而久之每位長者駕駛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導覽員,將內城風光介紹給旅客認識。

    賴樹立建議,政府應該跨部會動起來,在社區建構高齡社會的就業周全機制,像是高齡者適合照顧社區中的超高齡者或照顧小孩,是衛福部與教育部針對長照及托育政策可強化改善的「利器」;經濟部可推高齡者經驗再傳承;河川局可請長者巡守河川;環保局能請長者看有無髒亂點。可以想像的工作機會很多,政府只要訂定激勵及獎勵措施,就能善用每個人的專才,「不要再說65歲後不能做什麼事情」,超前部署才能適應未來趨勢。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件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