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5】女性離開職場不是不想工作 「婦」出江湖缺的是時間彈性啊

    2024-08-28 08:20 / 作者 洪敏隆
    很多職場婦女因為要照顧子女,不得不離開職場。廖瑞祥攝
    家庭主婦、高齡者、移工是全球各國因應缺工潮的補充人力的三大重點方向。相較其他國家,我國的女性勞參率明顯偏低,尤其是30歲以後一路往下滑,《太報》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深入分析家管的工作意象,究竟台灣的非勞動力女性是不想工作?還是在環境中有哪些有形或隱形的牆,阻斷了她們的就業機會?

    在銀行曾有16年工作資歷的郭小姐,生第一胎大女兒時是公婆幫忙照顧,因為想拚升職,她連假日都在培訓或進修,沒跟女兒有太多相處機會,某天下午工作接到女兒電話哭著說「媽媽我想妳」,因為陪伴不夠充滿內疚感,當懷第二胎時,篤信基督教的她深信是上帝提醒她,離開穩定工作是為「彌補沒有陪伴小孩,修補家人關係」。

    郭小姐坦言,辦離職手續那天,心像是被掏空,所有累積的經驗、成果都沒了,要做的是完全未知的事,她辦完離職手續離開公司,走在台北市仁愛圓環,一陣風吹拂著兩邊行道樹,就像自己所有都被風吹走,只剩衣服,搭公車的路上一路哭,但還是提醒自己沒有選錯,好好栽培小孩會勝過自己的成果。

    小孩會成長,當郭小姐的老大已念國小三年級,小的準備念幼兒園中班,將小孩送去幼兒園,最難過在哭的反而是她,她思考白天要做什麼,設計用以前工作的KPI衡量小朋友學業,卻遭到小孩反彈「管教嚴厲」,失去原本與小朋友的良好互動,加上之前積蓄用完,也意識到先生的經濟壓力,興起調整角色,重返職場念頭。

    離開職場5年,郭小姐原以為回職場不難,不管產業會計、財務都好找,實際發現不是這麼簡單,寄履歷石沉大海,她只好邊進修投資自己考記帳士證照,經過兩年求職,找到友善職場,幫客戶投資分析的金融相關工作。

    30歲前女性勞參率跟男性差不多,30歲後卻因生育帶小孩,勞參率大幅下降。廖瑞祥攝


    女性勞參率5成徘徊 5成5家管是有工作意願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2019年15-64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已婚婦女曾因生育(懷孕)離職者22.7%,其中,有40.1%從此沒有回到職場。主計總處統計近3年男性都有近67%的勞動力參與率,女性均沒有超過52%,有配偶及子女的女性更是低於5成。



    非勞動力的女性並非沒有工作意願,《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所做的缺工調查顯示,有55.6%的家管認為如果有合適機會,對參與工作持開放態度。

    進一步看他們選擇工作看中因素,彈性工作安排的比例高達73.6%,比全體國人的56.6%高出17個百分點,家庭照顧服務及措施(30.6%)也比整體高出12.6%。





    部分時間工作就業者 台灣也遠落他國

    在工作時間制度方面,非勞動力的家管較青睞的就是彈性工時制(44.4%),比整體高出10.4%,也分別有33.3%及20.8%喜歡計時制及計件制,都比整體高出10%及6.7%。這都顯示要吸引「婦出江湖」,必須要能夠讓其兼顧工作與家庭。





    但是,台灣的部分時間工作就業者占比僅3.3%,較其他各國明顯偏低,世界各國以荷蘭的35.1%最高,也與鄰近的日本(25.1%)及韓國(16.4%)有不小的差距,若以女性做比較,台灣僅只有3.6%,不僅跟排名第一的荷蘭(52.3%)有近50%的差距,也大幅落後日(38.5%)、韓(23.3%)。



    日韓兩國女性勞參率年齡趨勢呈M字型,第一次高峰落在25至29歲,50至54歲區間為第二次高峰,因此,30至49歲女性因婚育退出職場的比例,儘管較台灣還高,但50歲後仍有意願也順利重新返回就業市場,勞參率得以回升。

    在台灣男性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在30歲前不相上下約在9成左右,30歲起至49歲,男性仍可維持9成以上勞參率,女性卻一路下滑到7成6,台灣最重要是如何把30到49歲因婚育及照顧孩子離開職場的人才,拉回職場。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感慨,台灣企業提供有彈性或部分工時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是非常低,甚至就連超商找時薪人員,都沒有4個小時的工作,一律都要做8個小時,這是缺工所造成的結果。可是,部分女性工作就是還要兼顧家庭,卻因為缺乏工時彈性,導致他們先因無法照顧孩子而必須退出職場,也回不到職場,造成缺工的惡性循環。






    勞動力發展署表示,為鼓勵及協助婦女重返職場,《就業服務法》2015年就將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2年以上的「二度就業婦女」,列為特定對象,享有免費職業訓練、參訓期間生活津貼補助、臨時工作機會及津貼補助、求職交通補助、僱用獎助津貼等,並且規劃職涯探索與發展等就業準備課程。



    別把婦女都當弱勢 再就業缺乏國家戰略

    得人資源整合公司創辦人蔡淯鈴批評,《就服法》將二度就業婦女,跟中高齡、身障、單親都列為職場「弱勢」,顯示政府缺乏提高勞參的國家戰略,因為很多有就業力的全職媽媽,「並非因為學經歷弱勢,而是因為家庭狀態」,她們還是希望兼顧家庭,卻無法找到適合工作或還在觀望要不要投入職場。

    她認為應該檢討《勞基法》雖然有專章規範「彈性工時」,為何只有不到4%勞動力使用?如何讓彈性工作在企業間落實,讓職場女性照顧子女無後顧之憂下繼續就業,「沒有中斷就沒有重返職場」問題,勞參率就會提升。

    這些年儘管政府不斷加碼托育補助及育兒津貼,但是並非就能解決養育小孩的家庭婦女困擾。留英新聞學碩士,曾當過電視台記者、老師的Joyce,曾經中斷13年的職場工作,專心帶兩個幼小孩子,她認為政策雖然可以減輕家長所要負擔的托育費用,可是公托不僅名額太少,且癥結在不夠彈性,公托卻未像其他服務業有兩班甚至三班制,晚上6點準時下課,像她在大學排晚上的課,根本找不到人托孩子。

    Joyce提到,台灣企業缺乏工時彈性,家長如果能夠早上7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可以解決趕著去接小孩的壓力,也避免下午4、5點家長就開始焦慮影響工作的效率。像英國雖然規定下午4點孩子放學後,家長一定要接回來,可是公司一定都有提供環境安置,然而,在台灣幾乎沒有這種企業環境,暑假更成了家長的夢魘,如何安置小孩是一大問題。

    《太報》的「缺工調查」顯示,家管受訪者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除了重視工作環境(噪音、髒亂、空間狹小)有高達45.8%,擔心公司人力不足(29.2%)及家庭和工作難以兼顧(23.6%)也比整體受訪者要高出許多。



    生育率跟女性勞參率呈負相關 要解決育兒困擾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說,台灣民眾對於組成家庭的想像是以「雙薪就業」為主,但是一個家庭要養小孩,不只是金錢,還需要時間的實質服務,台灣困境是托育量能還不夠,當生了小孩找不到托育的話,必須有一人放棄職涯,造成一個家庭得由一人負起家計,這角色多半是男性,經濟壓力負擔很重,而女性則因職涯中斷,損失的是與社會的連接。

    黃喬鈴說,生育率與女性勞參率確實呈現負相關,缺工跟少子化是互相影響,必須要支持穩定女性就業。托育聯盟提出兩個訴求,其一是完整的照顧資源支持系統,除了家外的公共托育建置要充足,包括0至2歲的托嬰保母及2至6歲的公共幼兒園,過去被忽視的6到12歲的支持體系不中斷一直被忽略,因為小學只上半天課,如何強化課後照顧服務也很重要。

    另一個支持女性就業的是彈性育嬰假必須法制化。黃喬鈴以腸病毒高峰期為例,托育的孩子必須帶回照顧,托育聯盟觀察請假的大多數是媽媽,由於女性薪資可能較低,損失比較少,可是,一旦為了照顧小孩太常請假,最後可能會選擇離職或被迫離職。

    缺乏彈性工時,很多職場女性因為接送小孩等問題,被迫離開職場。廖瑞祥攝


    雖然勞動部有提出比照瑞典實施的「親職照顧假」,試辦讓育嬰假可以拆開請休,按月、周、日甚至小時為單位使用,使家長可以自主調配時間,但是黃喬鈴指這只有「鼓勵」性質,仰賴的是企業意願,但對多數勞工來說,並非每個人都在幸福企業,並需要有制度性「家庭支持養育」修法。

    婦女要重回職場 家人角色分工也是關鍵

    《太報》的「缺工調查」顯示,家管在生活的主要壓力來源,除了占比最高的經濟壓力跟整體受訪者差不多,在時間管理及家庭關係這兩個選項都比整體要高。

    缺工調查,生活壓力主要來源


    提供一對一職涯諮詢服務,引領二度就業女性順利重返職場的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若玲分析,中斷職場當全職媽媽的婦女想重回職場,有的是因為經濟壓力,有的得伸手向另一半要錢,很渴望擁有可支配財務,也有人是因孩子寫作文談「我的媽媽」是沒有工作的人而心情低落,想要重回職場實現或證明自我。

    陳若玲建議,家庭婦女想要重回職場,必須要找到自己定位,不只是職場上還有家庭的定位,除了探索重回職場的原因跟目標,目標清楚,尋求適合的職前訓練等社會資源,更重要是必須跟家庭成員討論如何重新分工合作,例如教導小孩用電鍋、教老公會用洗衣機,或利用社區資源跟其他家長相互幫忙,絕對不要讓自己陷在工作跟家庭拉扯間崩壞,唯有家庭與工作能夠圓融,重返職場才會有幸福感。

    不過,陳若玲也提醒想重回職場女性「不要把過去的夢想放到現實」,以前可以賺到7萬元,可是畢竟離開職場已久,現在可能只賺3萬多元,甚至可能面臨主管比自己年輕許多的窘境,外在徵選條件可能跟自己會有落差,建議訂定的目標必須有「階段性」,先以職場適應作為初期目標,再設定之後職場的階段目標,朝自己夢想一步步實現。

    要提高女性勞參率,必須政策面、企業面、家庭面合力推倒阻擋的高牆,台灣的人力資源當能獲得更有效地運用,也更有助於台灣的長遠發展。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件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