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拆不拆2-1】忽視冷冰冰橋梁有記憶溫度 北市府「以人為本」決策少了「人情」走味了

2024-11-11 08:00
北市府要拆和平新生天橋,民眾發起搶救行動。陳品佑攝
人行天橋是舊時代車本主義下的產物,台北市政府以交通「人本為主」的目的要拆除和平新生天橋,卻在決策及溝通過程漠視「人味」的重要性,遭致民眾強烈抗議並不意外。

蔣萬安市府要注意的是,拆除和平新生天橋的反彈聲浪不會是唯一的個案,市府未來3年內計畫拆除的天橋,例如見證無數街頭民主抗爭、也是為一睹台北城「懸日」景致會擠滿人群的行政院天橋,或是見證大稻埕發展軌跡、曾在2014年被保留,蔣市府「捲土重來」列入2026年拆除計畫的太平國小天橋,若未妥善處理,勢必都會引發反彈。

早期的路權思維有「階級」之分,速度較快的汽車幾乎佔有了所有道路空間的使用權利,主政者以「保護行人」的包裝之名將其排擠到道路邊緣,甚至連人行道的空間都沒有,在民國70年前後天橋、地下道在全國各地大量興建,大多是文教、商業及鬧區,所處位置多為交通動線複雜的要道或是孩童較多的地方,名義上是為保護行人實施「人車分離」,但實際上是行人遷就車輛的產物。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指出,很多早期設計的老舊天橋有三個問題,一是階梯厚度深、坡度較陡,對行人通行非常不友善,二是四個角落的落墩塔柱阻擋視野,三是橋墩或出入口階梯位置會影響行穿線劃設。

此外,很多天橋樓梯墩柱占據大半個人行道空間,導致行人無處可走,在「行人地獄」議題發酵後,這些過時、不友善行人且使用率低的老舊天橋,就成了各地政府拆除的目標。

有很多年長者還是習慣走和平新生天橋過馬路。陳品佑攝


和平新生路口設計交通問題多 市府要等拆除才改善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委外所作的《112年度臺北市交通流量及特性調查》,和平新生路口的行人流量非常大,但不論是尖峰或離峰的行人天橋使用率都不超過8%,與該調查所作使用率較高的陽明高中天橋(60%)及承德敦煌(59.1%)相比,明顯偏低。



因為行人秒數很短,很多年長者還沒通過和平新生路口,就已紅燈。洪敏隆攝


《太報》記者曾在11月3日(假日離峰)及11月4日(上班尖峰)實地觀察新生和平路口的交通情況,多數行人通行是走平面行穿線,因為行人通行秒數只有38秒,年長的行人在一個時相秒差過去仍在通過馬路,該路口左、右轉車流量又大,行穿線又設在非常靠近路口處,會有車輛轉彎時緊急煞車停等行人,人車交織的安全問題嚴重。

台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說,車輛駕駛右轉易受天橋墩柱遮擋看不到行穿線有無行人,等同於「環境設施上的A柱」,基於交通安全,是新生和平天橋應該要拆的主因。他舉前兩年拆除的信義基隆天橋為例,原本該路口的車禍肇事是和平新生路口的1.3倍,但拆除天橋後,一年路口的轉彎車事故,從原本11件已經減為4件。未來新生和平天橋拆除後,也會重新規劃將路口行穿線退縮3至5公尺,及行穿線中間點設置庇護島等配套措施。

和平新生路口不只橋梁墩柱影響視線跟動線,行穿線也劃設距離路口太近。洪敏隆攝


承德民權路口雖然有天橋,但為維護行人安全,增設行人庇護島。洪敏隆攝


不過,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游立維批評,政府以「保障人本交通環境」 要拆除天橋,但保護行人安全非得拆橋後才能做嗎?為何不能在有天橋的情況下先做行人庇護島?車輛視野死角,難道不能做街角拓寬,增加視野嗎?政府要「以人為本」推動拆除天橋,應該先從維護「人的安全」角度有更多積極優先作為,在沒有任何科學數據下強行推動拆天橋,該做的又不做,才會招致那麼多反彈。

「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住在當地30年,他之所以發起連署,是因為10月24日走在天橋上,才看到張貼A4大小的通知單,北市府事先都沒有說明,直到連署人數不斷增加,北市新建工程處才在原定拆除的前3天舉辦第一場說明會,但民眾最好奇的「為什麼天橋要拆?」,新工處沒有在會中提出任何資料及評估。

每天看到天橋即使沒使用過 也會產生情感連結

研究都市影像與媒介文化的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盈棻指出,新生和平天橋具有很高的建築文化價值,不只是在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網站有收錄介紹「新生和平天橋是北台灣MV拍攝橋,一點也不為過」,就連韓國女子天團「少女時代」的成員孝淵也到那裡拍攝,幾部經典電影如李安的《飲食男女》、楊德昌的《一一》,可以說和導演侯孝賢電影中常出現的基隆市中山人行天橋,是台灣藝術史留下最多痕跡的兩座天橋。

陳盈棻說,楊德昌在《一一》就是透過這座天橋呈現台北中產階級生活狀況及台北正在起飛發展年代,因此北市府應該要思考有無可能在推行人本交通的同時,有保存天橋的方式,讓市民可以慢慢走,從橋上看到城市不同景觀,更重要的是「集體記憶」。

很多民眾在橋上留下不希望拆橋的心聲。陳品佑攝


和平新生天橋上到處可見民眾留下與這座橋的記憶便條紙。陳品佑攝


建築師于正倫在其著作書籍《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就有提到,天橋雖是固定佇立在同一地方的建築體,但走在天橋上的使用者、從橋旁邊走過的行人,乘車經過橋下的路人,視野內與生活都跟天橋產生連結,並且產生認同。

不只是這次和平新生天橋有很多民眾連署「救橋」,並且在橋上留下對這座橋的情感文字或圖畫,10年前作為台北市現存歷史最久的人行陸橋「太平國小天橋」,原本計畫拆除,在多位太平國小校友的努力奔走下,天橋才得以保存。

台北市人行天橋拆除規劃。


命運多舛 死而復生的太平國小天橋仍要拆

當地民眾稱之為「大稻埕文化天橋」的這座橫跨延平北路,連接太平及永樂兩所國小的天橋,雖然行人使用率約只有3%,卻被認為是屬於在地的「集體記憶」,因為早年大稻埕是台北市極為重要的商業中心,延平北路因而成為重要的商業道路,在中山高尚未開通時,許多客運與貨車行走於一省道,從台北橋進入台北市就是走延平北路,使得延平北路的交通流量極大,卻也造成行人車禍頻繁發生。

經營中藥進口的商人游俊成,在目睹一場悲慘車禍後立下心願,1968年捐獻40萬元蓋天橋以保學童安全,在校友們、在地民眾及文史工作者積極奔走搶救,柯文哲市府任內決定不拆,在地民眾則是希望轉型成「大稻埕文化天橋」。這座橋也受到很多影歌視作品的青睞,其中,最讓人熟知的是出現在五月天的作品《突然好想你》MV。

台北歷史最久的太平國小天橋,2014年在地方搶救下免於被拆,但北市府計畫「捲土重來」。洪敏隆攝


然而,「大稻埕文化天橋」又再次面臨危機,蔣市府上任後,除了功能性陸橋,例如跨堤陸橋不會拆除,若是路口人行陸橋,年限達40年都會陸續拆除。依照規劃,未來3年將拆除至少8座天橋,原本死裡逃生的「大稻埕文化天橋」也列在2026年,另一座被稱為「懸日天橋」的行政院天橋則是計畫明年(2025)拆除。

由於緊鄰行政院,這座忠孝西路與中山南路的天橋,見證各種街頭民主抗爭。陳盈棻說,這座天橋也是台北懸日美景的絕佳景點,每次在天橋上都會站滿民眾,而且曾發生父親挾持孩子在天橋上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金馬獎最佳影片《不能沒有你》的拍攝地,也是具有城市歷史記憶跟文化保存價值。

行政院人行天橋不僅見證很多民主街頭運動抗爭,也是知名的「懸日」天橋。洪敏隆攝


這次參與連署的很多學者認為,天橋拆除是「以人為本」出發,但是在決策及溝通過程,北市府卻明顯缺乏「人(情)味」。

參與連署的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張聖琳指出,「一個城市地景的時代見證,如果需要拆除,也應該有更多創造認同與傳承記憶的過程。」

新北拆橋前辦徵圖活動 拆橋後留QR code磚面保記憶

台北市新工處坦言,辦理人行天橋拆除是依市府「人行天橋及地下道存廢評估標準作業流程檢討」,超過40年以上老舊橋梁會直接簽報拆除,未達40年會先邀當地里長及相關單位討論辦理,經同意後辦理試封閉21天,試封閉結束後會邀里長及相關單位說明試封閉結果,如沒有反對意見即簽府拆除。

雙北拆除人行天橋比較。


反觀這些年同樣在推動拆除老舊不合時宜的天橋的新北市工務局,在「人行陸橋存廢SOP」程序的評估,一律會由養工處、交通局及各轄區公所邀集地方民意代表、里長及附近學校會勘取得共識,並且會蒐集民眾意見,最後才執行拆除工程。過去也有取消拆除規畫的案例,以校園周圍的天橋為主,主因是家長還是擔心孩童過馬路問題而反對拆除,只要天橋沒有行人安全問題,市府會從善如流不拆除。

新北市政府規劃要拆除的陸橋,會事先提出讓當地民眾知道,甚至在2020年4月舉辦過「待拆陸橋攝影徵圖活動」,讓民眾可以為自己走過的天橋留下最美的身影回憶。

新北市針對計畫要拆除的橋梁,舉辦攝影徵圖活動。翻攝自新北市政府活動網頁


新北市針對計畫要拆除的橋梁,舉辦攝影徵圖活動。翻攝自新北市政府活動網頁


在陸橋拆除完成後,原橋墩處設置QR code磚面,民眾可用手機掃描就會連結至這些拆除陸橋的簡介,讓這些已經拆除的天橋仍能伴隨居民的記憶。

對於很多民眾反對拆除天橋,是因為歷史記憶跟文化價值,台北市工務局長黃一平受訪時提到,會考量以各種方式保存和平新生天橋相關回憶,例如收集在此拍過的電影、附近早期照片,匯集影像、圖資並做成QR Code,放在大安森林公園入口處等,未來計畫邀民眾共同參與發想。

新生和平天橋拆除引發的爭議,北市府應該要思考檢討,拆除老舊天橋不是只有工程思維,在「冷冰冰」的水泥構造物背後還有很多民眾的「記憶溫度」,決策過程多點以人為出發的決策與溝通,推動「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才會順遂。

洪敏隆

【天橋拆不拆2-1】忽視冷冰冰橋梁有記憶溫度 北市府「以人為本」決策少了「人情」走味了

2024-11-11 08:00

人行天橋是舊時代車本主義下的產物,台北市政府以交通「人本為主」的目的要拆除和平新生天橋,卻在決策及溝通過程漠視「人味」的重要性,遭致民眾強烈抗議並不意外。

洪敏隆

【天橋拆不拆2-2】「馬路真的如虎口」視障者寧走天橋保平安 保護弱勢應仿星日推廣空橋

2024-11-11 08:00

和平新生天橋存廢爭議,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舊式天橋對許多長者、行動不便的身障者非常不便,政府推行「人本交通」時,不應將這些族群排除在外,但是,為什麼很多身障者尤其是視障者,若有天橋,寧願選擇走不友善的天橋過馬路?從安全角度出發,立體化行穿又該怎麼規劃設計,才能提高效益?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