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假期出現國旅出遊熱,中部氣候春暖花開,九族文化村湧入大批賞櫻人潮,連兩天開園不到45分鐘,園方公告「建議遊客改轉往其他景點旅遊」,人潮多到園區罕見閉門謝客。連假期間,國內大型飯店及特色民宿一房難求,想在國內來趟「說走就走」的小旅行,但聽到房價高漲,心中不免卻步。隨著疫後國門開啟,旅遊景點已可看到外國人身影、聽到各國語言,國內觀光產業終於等到出頭天了嗎?
「瞎米?住一晚要花1萬5?」交通部剛公布去年(2022)觀光旅館平均每晚房價更首度突破4000元,創下4195元歷史新高,其中南投縣最高均價達1萬5151元,是全台唯一均價破萬的縣市;聽到國旅房價創新高,民眾第一反應是「不如去東京玩」, 抱怨又被削爆。觀光旅行業者則說,實情沒想像風光,房價創了新高,但住宿率不到5成,周邊業者更大嘆復甦無感。
業者透露,目前國內觀光業主要挑戰在於「供應鏈接軌」,由於航班總量缺口相較疫情前僅回復4至5成,例如旅行社、訂票網站、甚至到旅館業等營運仍受影響,許多從業人員也早就轉行,受缺工衝擊,大型飯店即使有房間也不敢全開,而疫後觀光旅遊業供應鏈型態變得更加「碎片」,恐怕要速增航班、強化上下游整合才能加快速復甦。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表示,台灣國門開得比其他國家晚,去年上半年歐美、泰國、新加坡都已大賺觀光財,但國內航運總量缺口相較疫情前僅回復4至5成,連帶影響旅遊業各工種人力,他坦言,包括導遊、領隊、司機等都不太敢回來上班,預估要到2024年才會恢復為疫情前2019年的景況。
過去台灣民眾出國旅遊,一年將近1800萬人次,花在國外的旅遊支出逾8000億元,連同國旅及來台旅客的消費總額,也同樣達到8000多億元,旅客來來往往,帶動周邊產值加乘效果驚人,然而疫情3年,一切劃下休止符。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界預期觀光旅行業衝擊落幕,但何時能回到從前,還是大問號。
隨著國境開放,觀光局喊出今年(2023)來台旅客數有機會衝破600萬,但對照疫情前的2019年的1186萬人次,即使政策達標,僅是疫情前約5成水準,最近看到日、韓、泰都傳出旅遊漲價,但國際觀光客仍絡繹不絕,眼見他國搭上報復性旅遊商機,台灣業者心中都有急迫感。
實際探訪平溪線十分車站,山城裡也冒出久違的韓國旅客,不顧天冷微雨,沿街攤商以流利的韓文,指揮韓國客人擺好姿勢拍照,看見天燈冉冉升起,讚嘆聲此起彼落,乍看彷彿見到旅遊復甦的希望。
不過,團客一走,老街馬上安靜許多。十分老街的天燈業者說,其實旅客現在只回到3成,估算要等到一兩年後才能回到盛況。攤商也說,韓國客人習慣用網路傳播,口碑效應最大,因此大家「韓文嘛ㄟ通」,大家極力討好客人,希望能在網路上宣傳加分,快速把國際遊客帶回來。
面對我國國境開放,旅行業者對這波後疫情復甦商機看法仍趨保守。李奇嶽分析,台灣國門去年10月才正式開放,然而歐美、泰國和新加坡等上半年就已下足重本,韓國觀光公社、泰國觀光局早就開始大力行銷,為了打響國際旅遊宣傳,香港更祭出50萬張免費機票,澳門也祭出12萬張免費機票,都是為了大搶觀光財。
反觀台灣,業者認為,疫後台灣國際旅遊宣傳仍需加把勁,況且在物價通膨過後,國內消費成本也變貴,相形競爭力比過去低,更需要加大力道行銷。
旅遊業者直言,疫後台灣境內觀光業正面臨2個尷尬期,一來是國人憋久了,個個想往國外跑,高消費族群「就算漲價也想出國玩」,反而帶走高檔消費力;二來是疫情趨緩後國旅一度盛行,許多人「該玩的地方都去了」,現在看到物價上揚,反而保守許多。
國境開放後,業者原寄望境外旅客填補消費力,但因為目前來台航班少,團客至今還未大量來台,上下游業者不敢「火力全開」搶客,過去的導遊、司機、房務人員也早就轉行,在業績沒有達到基本平衡點之前,大家不敢加薪找人,更使得供應鏈青黃不接。因此,疫後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台,才能點燃復甦引信,也是當務之急。
交通部日前透露將規畫旅客來台補助,其中自由行有機會獲得5千元、旅行團每團擬補助1萬至2萬元,最快4月初上路。李奇嶽則認為,去年10月國門已開放,今年才公布相關預算,業者不易配合,他認為與其補貼國外旅行社,不如鼓勵業者採購台灣本地業者的旅館住宿或遊覽車業務等等,才能串起產業加速復甦。
李奇嶽點出,這波觀光業復甦不如預期的關鍵,在於國際航班總量只恢復4成到5成,不僅領隊人力有缺口、就連找不到司機也是問題,許多司機在疫情期間多轉行開公車和貨車,因此就算觀光產業復甦,一時間也無法填補司機短缺問題。至於飯店業人力吃緊狀況,則是從國旅解禁開始,甚至連台北君悅酒店總經理都要去幫忙鋪床。
旅遊平台業者Klook行銷副總監陳思穎以自家公司舉例,在疫情爆發第一年(2020年),Klook曾進行一波人力調整,當時外籍旅客無法入台,因此將公司外語客服人力精簡。去年開始則重新招募人力,並從先前已資遣的員工優先聯絡,包括行銷、業務人才等都是招募範圍。
陳思穎提到,觀光旅遊業本來就是比較「碎片化」供應鏈型態,疫後考驗「供應鏈接軌」能力,例如航運業、觀光樂園、飯店業等位於旅宿平台的上游產業,如航空業航班變少,就會影響到下游的旅行社、訂票網站業務運作,若能把這些碎片化的中小型商家成功整合,旅遊業回到從前熱絡景象,也是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