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被外媒封為「行人地獄」,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逾300位行人在路上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高雄目前行人環境狀況更是寸步難行,有民眾提出步行「痛苦路段」範圍,對此,民團也蒐集相關資料與具體建議,喊話市府改善。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標線改造台灣路、小金魚親子共學協會、中山大學教授彭渰雯今(20日)在捷運凹仔底站、大順路輕軌旁召開記者會,並呼籲市府將交通罰鍰專款專用,改善行人路權,喊話別讓跨局處部門為經費問題互踢皮球。
高市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今表示,台灣每年有300位以上行人在路上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外媒更封台灣為「行人地獄」,2021年,全年度A1死亡事故中,行人佔比達10%,而行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除了過馬路被撞、遭後車追撞為最大宗佔60%;往年市府編列預算時,在行人路權改善經費,往往不到總預算千分之一,今年原本編列相關預算也僅1.1億。
林于凱呼籲,除已經編列的1.1億元預算,今年度的交通罰鍰歲入,必須至少提撥3%專款專用在改善行人安全;針對地民眾步行「痛苦路段」範圍,林于凱也點名西子灣捷運站(輕軌哈瑪星站)到鼓山渡輪站、捷運三多商圈到獅甲國小站,都欠缺連續人行道。
至於捷運巨蛋站及中央公園站,則是欠缺「行人專用時相」、榮總及高醫附近,就醫長輩從捷運站及公車站下來後,要走到醫院途中的人行道不是被占用,就是沒有人行道可走,必須在馬路上與車爭道非常危險。
親子共學協會創辦人吳亭君則表示,以凹仔底站2號出口往大順路方向為例,它也是未來輕軌「愛河之星站」交會處,但在市府輕軌人本造街計畫推動後,目前的人行道環境現狀居然是「狹小到輪椅根本過不去的人行道」,她痛批整段人行道破碎難走,騎樓堆滿雜物。
吳亭君呼籲市府,應規劃從捷運附近優先設置「通學步道」,保護學生的安全;其他像是醫院、大型商圈有更多人流,也有興建實體人行道的必要。
中山大學公事所教授彭渰雯說,2015年開始就推動「還我行人路權聯盟」,並進行高齡者人行路權感受調查問卷,當時調查長輩走在路上最擔憂的問題依序是:汽機車不讓行人優先通行、機車在人行道上行駛,威脅行人安全,以及路面高低不平,走路容易跌倒。
整體而言,行促會認為捷運、輕軌站附近的人行環境必須優先改善,要推動工程建設時應一併考量,包含人行道應當平順、連續、無障礙,不應有路障,除民眾店家製造的路障需要排除外,也需加強執法。
機車停車位全面退出人行道,因為若有足夠寬度設置機車停車位,應當一律改以內縮式停車灣的方式設置,不要設置在人行道上,還有在缺少人行道造成人車動線衝突的街道巷弄,也應積極規劃人行道的設置。
至於捷運巨蛋站部分的博愛二路與裕誠路口,林于凱則建議,可參考現有左營高鐵站出口,高鐵路與重和路的設計,減少人車搶道、提高通行效率,分隔行人與車輛的通行時間,讓行人與車輛在各自獨立的時間段內通行,達到有效避免人車交織問題,保障行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