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大年初二,傳統年俗,是回娘家日子,不過,教育部臉書在這次年假時發文,指為何男性就沒有這樣的限制?為何只有結婚的女性,除夕年夜飯不能回自己的原生家庭團圓?並主張現在是時候拋下過去的傳統,讓結婚的女性有選擇的自由,想什麼時候回娘家、就回娘家,該則發文獲得3.6萬人按讚,1705人次留言,逾6500次轉發,不過,雖然多數網友表態支持,還建議要做成長輩圖發給長輩或列入教材,仍有部分網友留言質疑。
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有網友就說,恩媽媽年輕的時候,初一回娘家被姑婆(外公的姊姊)趕走,還好外公把媽媽叫回來並且念了姑婆,外公好帥!另外,初一不能回娘家的話為什麼姑婆可以在那裡?實在是很好笑,」更有網友嘆「我20幾年根本連初二都沒有回娘家,都在婆家待好待滿..因為婆婆說,妳平常就常回娘家,初二就不用回去了。」
教育部小編以施魔法圖卡顯示,結婚女性要穿上好太太的套裝,且遵守時間規定,過去總會說初一回娘家,會吃窮娘家,會遭致厄運,對婆家更大不敬,除夕要跟先生的家人圍爐,只有初二才可以回娘家,不然好太太的魔法會消失。
教育部表示,每逢春節過年,媳婦什麼時候可以回娘家,都會成為每年必定討論的話題,為了成為傳統習俗中的好媳婦/好太太,只能遵循初二回娘家這樣的傳統,但為何男性就沒有這樣的限制?為何只有結婚的女性,除夕年夜飯不能回自己的原生家庭團圓?
該則貼文引發熱烈討論,不過,也有網友質疑,「關於回娘家,除了嘩眾取寵,建議可以對現象的原因從歷史上、文化上進行分析,藉以建立在看待傳統時決定當代行動的一種「素養」:1、經歷認識傳統的過程。2、尊重傳統,瞭解價值。3、認知當代有選擇行動方式的權力。」「然而,小編便宜行事地、匆忙地從兩性二元對立的角度切入,但你一強調傳統就是落伍,難道意指兩性分立就是前進?又是憑什麼決定何為進步?」「當你去脈絡化又急著批判時,就會暴露了你只抽換概念的意圖。此舉真的不太合適,這樣嘩眾取寵雖然獲得了讚數勝利,但討論傳統的作法卻容易讓人再次覺得教育部還是那個『破壞傳統以置換治理概念』的形象,不可不慎。」
不過,留言區中,顯然支持網友是多數,有人大贊「教育部留言,是最讚的教育了。」還主張替小編加薪,有網友呼應「除夕夜輪流到雙方家團圓最公平了,兄弟姊妹約好哪一年一起回家,哪一年一起回另一半家。」「結婚是兩個人『成立一個新的家』,因此整個過年的團圓就是以兩人一起行動為主,至於要去哪一方的原生家庭陪長輩吃飯重點就是雙方溝通即可,不應當有以傳統壓迫的說法。長輩也要有觀念,已經成人甚至已結婚成家的晚輩沒有義務在特定日子或時間回家團圓,還是要溝通討論出大家都合適的時間。」更有不少網友主張,應把此做成長輩圖,以發給長輩。更有人盼教育部這個發文「要放進小學教材,舉辦老師設計教案比賽,並在祖父母日請祖父母簽學習單才有用。」
不少綠營政治人物也上去留言表態支持,過去曾是馬政府時代政院性平會委員的民進黨立委林靜儀上去留言,「教育部太棒了」。但也有顯然有意見的網友酸林「水啦!打破傳統超進步~抗中保台不該是男性特權~也希望立委支持一下 #全民義務役 哦!」前立委蔡培慧留言「教育部好讚」;民進黨新北市議員卓冠廷發文支持,每年除夕這天后里和鶯歌兩邊跑,中午在后里圍爐吃妻子洪慈庸的媽媽的素年菜,晚上在鶯歌圍爐,結婚不是洪家女兒「嫁出去」,而是洪家人多了一個兒子,卓家也多了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