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融生活大調查:國人儲蓄呈兩極化 年輕世代逾4成為「金融文盲」

    2022-10-14 18:04 / 作者 徐筱嵐

    台灣金融研訓院發布兩年一次的「金融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受到疫情影響,反而激發國人的財務危機意識,儲蓄超過6個月的收入者比例大增7%,但儲蓄情形明顯兩極化,呈現「好的更好、弱的更弱」;而調查也發現20至29歲的年輕世代在所有族群中,是金融風險抵抗力唯一退步的族群,有超過4成的人幾乎是「金融文盲」。




    圖片
    台灣金融研訓院發布「金融生活大調查」,由院長黃崇哲(中)主持,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傅清源(右)說明完整內容。徐筱嵐攝




    台灣金融研訓院今(14日)舉行「2022全台金融生活大調查」記者會,院長黃崇哲表示,2020年首次發布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今年再度進行,發現國人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分數由2.77分微幅進步至2.88分,背後卻隱含著不同族群、世代間兩極化的發展,經濟弱勢總體未獲得改善,但真正的普惠金融應是拉回脫隊的人,讓脫隊者機會歸隊,共享經濟成長與進步的果實。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傅清源說明,「金融風險抵抗力」是參考澳洲Financial Resilience in Australia 2018(NBA)定義,分為四大面向,分別為自身財力、金融服務取得、金融素養和他人支援。其中,自身財力包括儲蓄、債務、緊急籌款能力、生活支出支應能力和家庭年收入。




    圖片
    傅清源表示,年輕世代透過不同管道獲取金融資訊,卻無法判斷資訊的真實性,恐成為「金融文盲」。徐筱嵐攝




    傅清源指出,由於調查是兩次進行一次,本次調查發現,疫情催升國人的財務危機意識,跟兩年前相比,儲蓄超過6個月收入者比例,從40.5%增加至47.5%,反觀沒有任何儲蓄者的比例從16.6%降為13.6%。不過,國人儲蓄情形呈現明顯的兩極化,存超多和存不夠的合計比率超過6成,中間族群儲蓄占比弱化程度嚴重。



    同時,國人整體支應生活能力改善,應付生活必要支出表示非常容易的比例從12.2%上升至27.3%,然而,若發生緊急情況,能否在一週內籌到錢,上次調查約有19.5%表示無法在一週內籌到錢,本次略下降至18.80%,顯示有近2成的人緊急籌款能力不足。



    在金融服務取得方面,疫情推升數位金融的普及,兩年來,國人使用「網路銀行」比例從28.7%,大幅提升至47.3%;「投資」是另一顯著成長的金融行為,從台股指數屢創新高,制度上開放盤中零股交易等,都讓投資熱度居高不下。此外,國人借貸能力有也有所提升,有逾4成的民眾表示,能從金融機構獲得購屋或投資方面的借貸,相較上次調查增加7%。




    圖片
    金融生活大調查針對「財務脆弱族群」進行三大面向的分析,這些情況導致他們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原地踏步。徐筱嵐攝




    儘管全民金融風險抵抗力平均分數提升,卻有一部分的人無法跟上。傅清源表示,從調查分析出兩類的財務脆弱族群,一是「低所得族群」,面臨疫情期間經濟來源減少,入不敷出又無緊急存款,難降低非生活必要開支,加上金融素養的薄弱與金融自信不足,以致容易遭受金融詐騙與剝削。



    另一個是「20-29歲的年輕世代」,比較今年和2020年的調查,金融素養低落族群不僅從32.4%暴增至43.6%,還是金融風險抵抗力唯一退步的族群。傅清源分析,經訪談後歸納出幾項盲點,先考慮投資但現金有限覺得收入不夠信用卡分期使用頻繁月光族,以及認為無法支付時,找家人墊付就好等,而年輕世代原本就屬於財務脆弱族群,金融素養低落的比率更在兩年間擴大10%,凸顯年輕世代金融教育的急迫性。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也將台灣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和國際比較,疫後英國低金融風險抵抗力人口暴增、美國民眾緊急籌款能力明顯下降,反觀台灣整體展現相對韌性,在儲蓄、生活支應能力及金融服務取得等方面皆有提升。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