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阿里山已荒廢的眠月線傳出有人墜谷,引起社會大眾討論是否應加裝護欄。我想從三個不同面向來探討這類的問題。
眠月線本就是人為設施,早非大自然的原貌,所以一開始我們先談公共建設的經濟效益問題。
政府原已認定眠月線沒有營運必要,決定要讓它回歸自然,民眾卻又因為觀光的需要,要求增加設施,這是很典型的「建設不要白不要」心態。
這條路線每年有多少觀光人次?使用者預期的是比較偏向原始自然的體驗,或是偏向風景名勝觀光區型態的體驗?這都是可以量化評估的。
很明顯,現在造訪眠月線的民眾並不是被遊覽車載來採買名產的,他們至少是願意走一天的路的。
既然來此地的民眾,期待的是比較偏向原始自然的體驗,我們為什麼要破壞它原本的特色,然後讓它東施效顰,變成一個「設施比較差的觀光區」? 台灣人最喜歡的就是「建設不要白不要」,明明自己一生最多也只願意去走一次。
有些人還動輒搬出人命無價的論述。是,人命雖然無價,但難道全台灣的山都要蓋好蓋滿無障礙設施,連輪椅都要能推上來嗎?
訴諸情緒是很強大的話術,但這不是理性討論公共事務的方式。
還有很多人都愛說「造橋鋪路是功德」,這話本身沒錯,但那是講生存必要的經濟活動所需,對於休閒觀光還端出這套論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不能把觀光需求無限上綱,請記得我們一堆蚊子館建設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人類,本來是全身赤裸在大自然各種險惡地形間移動的。後來我們穿上了衣服,開發各式工具讓生活更容易,卻也漸漸失去了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接觸大自然,本來就是我們重新認識孕育萬物的地球,重新開發自我生命潛能的一個方式。
如果又端出這種寶媽形式的論述,說政府應該要保護所有人民免於大自然的威脅,這其實是持續強化民眾對人為建設的依賴,從而否定了接觸大自然的必要性。
每個人的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曾做了什麼,留下什麼,請記得安全並非生命的唯一意義呀!
我們會因為打籃球可能爭球衝撞,就禁止所有人打球嗎?或者乾脆分成十個籃框十個球,每個人發一顆籃球自己投一個框?
到哪裡都要有扶手護欄,沒有扶手護欄就不能走,就會摔死,那麼人類就乾脆像電影駭客任務所描述的那樣,插上管子餵食營養素,這樣最安全了,不是嗎?
大自然很危險嗎?不盡然,其實相較之下,滿街的三寶與大型車輛的視線死角還更危險,統計數字也是如此顯示。
會認為大自然特別危險的人,通常是因為對於大自然不了解,也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
如果你了解大自然的無情,願意尊敬他,學習與大自然共處的點點滴滴,你將會發現大自然其實很可愛,比起滿街的三寶與大型車輛更可愛。
大自然裡確實潛伏有危機,但依賴人工設施,怠於觀察與學習,失去戒心,這才是更大的危機。
沒有欄杆扶手的地方,敢過去的人,會小心謹慎為自己的性命負責;但有欄杆扶手的地方,大家都放心靠過去,滿腦子只想拍照上網,結果反而更容易有人越線摔下去,或是推擠,攀抓甩盪,結果繩子剛好斷了,地基剛好掏空了,釀成更多更嚴重的災難。
安全不是生命的唯一意義,而真的講到安全,做好準備並保持謹慎才是最重要的,欄杆扶手根本不是荒野自然裡應該大量出現的東西。
但有些人永遠只想到最簡單的——「千錯萬錯都是政府錯,不重視人命,沒有做建設,沒有造橋鋪路。」
所以皇帝殿、五寮尖與鳶嘴山等地,山脊上就出現了一排插好插滿的突兀護欄,宛如是在向北港孝子釘致敬。
希望台灣的公共政策,能早日告別那些膝蓋反射式的論述——有人掉下去,就拉封鎖線,做護欄,人命無價,觀光萬歲,人定勝天。
要提升公共事務討論的深度,真得要靠大家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