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謹此獻上對植物獨一無二的愛,胖胖樹為台灣植物群道出隱喻的島嶼DNA

    2021-08-19 15:52 / 作者 張佳薇

    一個眼裡只有植物的男人,寫了無數封情書獻給熱帶雨林植物,也為台灣植物群道出隱喻的島嶼DNA。



    高雄女中、新北市樂生療養院與樂山教養院,沒有路的山區,台中市東協廣場,台灣大學尤其是圖書館……。這些非一般景點,都是《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作者王瑞閔(筆名胖胖樹),植物壯遊的目的地。




    圖片
    胖胖樹在租借來的園地中延續雨林植物生命。(圖片來源:微笑台灣)




    和神樹一起修了「戀愛」學分



    從小愛種樹的胖胖樹說:「當植物成為旅行的原因時,旅行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高雄女中的校園內便可見本種(爪哇耀木)樹木。」某本書中的一句話,讓胖胖樹著魔般打聽,有沒有人能帶他進這間女校。



    台灣大學,同樣不是旅行熱點,但胖胖樹第一次認真追尋植物即在此地。他念台大森林學系一年級時,在《台大校園自然步道》書中見著葉子長得很像十字架的十字葉蒲瓜樹,隔天一早就衝到植物標本館後方找到它。從此春天看,夏天看,秋天看,冬天也看。畢業前還特別到這棵「神樹」面前,說聲珍重再見。



    專攻森林學階段,胖胖樹不急旅行,常日夜待在圖書館、地毯式翻讀植物書。他說,當你連要找什麼植物、或見了植物卻不知其名時,最糾結痛苦。「旅行之前,要做好功課再出門。」



    當活古蹟主動來敲門



    到了植物壯遊現場,地不像書頁那麼平了。一般人到山區步道是散步,他則多半四肢並用,趴在山坡上找植物。有一回他在南投竹山的下坪熱帶植物園,發現了來自熱帶非洲的哈倫加那,但台灣從未有紀錄。「哈倫加那讓我看到它了。這是植物來找我,不是我去找它。當你花非常多時間做這件事,就有機會。」胖胖樹說。



    如此高頻率在山上出沒,帶砍刀、揹重裝去露營,調查各種樹木,胖胖樹常淋成落湯雞,也會受蜜蜂螫、被螞蝗吸血、扭到腳與滑落溪谷。甚至,因為他太常爬山,膝蓋使用過度,「我的半月軟骨裂過,開了刀,現在已經無法負重走路了。」胖胖樹的朋友則會抱怨他很難揪,「我說沒空啊!要出門看植物。」無論任何事,與植物一比,他總選擇後者。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中一段話,或可描述胖胖樹植物壯遊的心境。「如果我這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可以為台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無論哪一次受訪或演講,他都會一再畫這項重點。




    他提醒,植物和歷史建築等一樣重要,都是承載共同記憶的「古蹟」。



    植物沉默,但胖胖樹幫台灣植物群道出了隱喻的DNA——非常多元,正如我們。



    它也是台灣的一份子



    他在《看不見的雨林》書中研究了四百多種熱帶雨林植物,且台灣之前的植物引進史多半以年代區分,胖胖樹應該是第一位以族群來分類的。引入者從原住民到當代人,不斷有外來種因為政治、經濟、醫療、學術、移民等原因生根本土。台北植物園、台大與嘉義市山仔頂樹木園等,他像走灶腳的場所,皆為日本時期大量試種雨林植物的實驗重鎮。



    而在《舌尖上的東協》中,胖胖樹更是利用植物加上食物的觀點,以台中東協廣場的東南亞小吃為起點,為滇緬孤軍、外籍配偶與移工等歷代新住民,保存了在異鄉從頭開始生活的痕跡——正如他追尋身世多年的熱帶雨林植物。「日久他鄉是故鄉」,人與植物皆同。




    圖片
    可可樹(左)與囊稃竹(右)胖胖樹皆有研究與紀錄,他的寫作其實是植物偵探「類小說」。(圖片來源:微笑台灣)




    曾有人誤會胖胖樹持續介紹雨林植物,有鼓吹外來種之意。但胖胖樹強調,他從沒鼓勵引進任何植物,「我不是植物獵人,也不做園藝生意。況且人類對已經在這裡千萬年的植物來說,才叫外來種。」他只是不停地旅行、研究、書寫,「記錄已經在台灣的植物,讓大家知道怎麼來的。」然後,「如果可以,不要讓它們消失。」



    並非生於優渥家庭,他無法從小出國。因此胖胖樹總希望,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像年少的他那樣,在植物園等處就能欣賞各種植物。「我不希望大家將來想看某一種台灣植物,只能從網路搜尋它的樣子。這太悲哀了。」他起而行,以一己之力在租借來的一塊地培養熱帶雨林植物。其中一株十字葉蒲瓜樹正是台大那一棵樹的後代。胖胖樹當年獲准剪下一小段枝條扦插,並繁殖成功。




    圖片
    在國內植物園就能欣賞異國植物,胖胖樹希望他曾有的這份幸福也能延續,圖為台中市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圖片來源:微笑台灣)




    生於一九三五年的那棵母親樹幾年前走了,孩子之一則在台中新家延續生命,象徵著胖胖樹的植物壯遊,「更行更遠還生。」



    本文作者:馬萱人,摘錄自微笑季刊2020秋季號《一個人的壯遊》。



    文章出處:微笑台灣,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張佳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