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比利時風電工程師來台三個月後才確診新冠肺炎,加上現今該案例感染源不明,引發外界對國內防疫政策的質疑。新北市長與台中市長近日都呼籲中央,務必「對入境者施以全面普篩」,但面對「邊境採檢」議題,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抱持不同看法。
圖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圖片來源/衛福部記者會直播影片)
這不是國內第一次引發針對「入境篩檢」的討論聲浪,先前日本女學生案與泰籍移工案,就曾讓社會一再討論是否要「普篩」。指揮中心為何最後沒下達「入境篩檢」的命令?除了成本現實面的考量,專家們還得將民眾的心態納入考量,更添決策難度。
張上淳今(3)日與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參加論壇,討論台灣在後疫情時代該如何守備,也提及現今防疫政策成形的過程。
以針對全民普篩的核酸檢測來說,光檢測費恐怕得花新台幣 600 億元,不僅只能反應檢測當下有多少人染疫,還可能出現偽陽性問題;而只要有千分之 1 的人出現偽陽性,這群偽陽性者就得再驗一次,相當燒錢。
至於邊境採檢,入境者檢疫 14 天後才驗,可能會因為病毒量變得太低而驗不出來。不過,若入境後第 5 天或第 7 天再採檢,無法保證百分百安全,可能會有些許社區傳播的風險。張上淳表示,是否一定要「入境全面篩檢」還有待討論,畢竟每種防疫政策都有其優缺點。
但若真的要說入境者沒全面採檢會造成疫情失守,「我們應該早就失守了!」他呼籲民眾應看整體防疫的狀況,而非放大檢視每一例單一個案。因為若全民期待台灣只能「零確診」,邊境真的很難放鬆;但若大家能接受「小疫情」,允許疫情處於可控範圍內,其他經濟等活動才有機會適度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