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爆發,產業、行跡與日常生活都受到劇烈的影響,街頭許多迎向四方客人們的小店,得隨之調整經營的模式與態度,不再每個人都歡迎光臨了。一位居住在台南六年的香港僑生跟我聊到,某次他興沖沖的前往一間可愛的香港小店,一打開門還沒入座,就被老闆制止:「你14天了嗎?!」,面對全球嚴峻的疫情,可愛的小店遇到可愛的客人,已經無法敞開心胸的歡迎了。
以往我經常拜訪的小店,也開始在門口放置酒精與各種警語,小店在網路上的宣傳分享也變的矛盾曖昧,「連假期間不休息,但請大家盡量不要出門喔!」這類的文案,讓人看得心酸酸的,尤其我自己也是兩間小店的老闆,深深感受的到那種〝欲迎還拒〞的無力感,迷人優雅的小店們,各個都面臨生存的考驗。
今年初,我在帶給我人生重要啟發的正興街開了間食堂,當時的想法是希望能在近年逐漸轉型成熱鬧商圈的流動街區,設下一席靜緩之地,透過家常料理保留街區的人情滋味,讓食堂裡的各種日常小聚,一桌一桌繼續傳遞鄰里的故事與生活。
店的核心是「聚合」,但適逢疫情的超展開,世間鼓吹的保身之道已轉變成「疏離」,病毒提醒人必須沉靜下來,停下腳步,人們的形跡再度大量從走路轉移至網路,待在家的時間變長,網路的使用率提高,自然提升商業運作的引擎,而小店之所以迷人之處,從來無法被網路取代。
日前在臉書上看到周奕成大哥在臉書上的慎重提醒:「有音樂有氛圍的餐廳閒置,人坐在辦公室或家裡吃外送。陶瓷餐具被塑膠盒紙盒取代。打扮漂亮去給人看的動機消失。這是文化的降級。」,深有所感,過渡時期的替代經濟模式終究是一時的,我們還能藉著這個非常時期,開創出怎樣的新生活練習方案。
在這樣的思潮衝擊之下,回到我在正興街剛開業的街頭食堂,自然也有很多的內部討論與矛盾,與夥伴們討論生存的過度模式時,也考慮過料理包的開發,但這又牴觸到當初設定的食堂經營原則「練習減少一次性容器」,內心折磨天人交戰中,我腦中浮起一個經常嚮往的畫面: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由張曼玉飾演的女主角蘇麗珍,在光影交錯中與飾演周慕雲的梁朝偉於街角錯身,那股濃濃的曖昧情境裡,張曼玉手上總是提著自備的容器。
我從那陣子正在讀的香港文學《食字餐桌》裡得知,容器裡盛裝的是餛飩麵,那容器小時候我媽也常使用,底下裝面裝湯,上頭還有一個凹盒可以裝滷味,從街角麵攤買回家仍然熱呼呼的。那時候我們都習慣吃附近的小攤,小攤經營著附近的客人,使用可重覆清洗的碗筷。
現在人們享受著便利,從外帶進展至食物外送,為了最有效益的包裹食物,自然也得把過於鋪張的包裝送到你家,那些包裝幾乎在你飲食完畢的當下就變成垃圾,又會在自然界裡形成怎樣的力量反噬。
因為這些畫面與反省,所以一邊思考到食堂的生存一邊想把持基本的原則,病毒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以「重覆使用的微型循環概念」,試著推出「實名制便當」的服務,我們希望藉著外帶來維持店的生存,透過店內自購的PP5便當盒來盛裝,維持「減少一次性容器」的原則。
實名登記的模式,是用來提醒客人適時歸還便當盒,記錄在手寫的筆記本裡,是仿效過去柑仔店的手寫帳簿,一本小冊子把附近鄰居們牽在一起,「實名制便當」因為便當盒得按時歸還,能服務的範圍有限,自然形成一個小圈圈,我認為這樣以街區為中心的微型循環經濟,亦是武漢肺炎所帶來的啟發。
最近看到許多小店陸續推出各種防疫行動,把客人的座位間隔拉開至1.5公尺、鼓勵獨食、服務人員全天候戴口罩、禁止客人在選用滷味時說話、週末暫停營業...,仔細思考因為病毒引發的生活習慣調整,其中也不全然是負面的。
藉此次機會,我們可以練習把過於集中的分散,企業有沒有可能以彼此輪替的方式規劃新的休假時間;藉著休假型態調整帶動消費模式轉型,以分眾的概念去思考;街邊店有沒有可能嘗試週末不營業,創造更多鄰近微型經濟循環模式;消費者試著縮小日常消費的移動範圍;人們開始淘汰非必要的應酬與會議,提高獨處時間,回到內心的需求,得到真正的休息。
陳時中部長所說:「愛有多深,距離就有多遠!」,帶給人們一種觀念的逆轉練習,或許是提醒我們未來的生活轉型與人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