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洪仲清專欄|不想回婆家?他自己痛苦,也要別人跟他一起痛苦

    2020-01-20 10:37 / 作者 洪采姍

    有個我們熟悉的劇本,是這樣鋪排的:




    她婆婆很愛跟她抱怨她的公公,她婆婆說自己為了這個家,盡心盡力卻沒得到應有的尊重。她同理、安慰,心疼她婆婆的遭遇,很多時間就在傾聽中度過。然而,雙方關係親近之後,她婆婆卻要求她,作為媽媽要為家庭犧牲,對家事的要求也要比照婆婆的標準。她很疑惑,她婆婆不喜歡的,為什麼卻要她照做?



    然後,為了讓她順從,常常對她做道德訓勉,她婆婆說,這是在教她「做人的道理」;孩子有問題就怪她,好像當爸爸的人沒有責任;給了很多持家的建議,累的人都是她,婆婆說這是「為她好」。



    她婆婆的起手式,講白一點就是先貶低她。說這也不對、那也錯,要她放棄自己的堅持,說這都是做長輩的好意,要接受。還好一年只見幾次面,她就當作魔鬼訓練,但想到快要再回去,感覺就像看到鬼



    這些情節,有沒有很熟悉啊?





    每到過年,不少媽媽會開始煩惱「不想回婆家」。(圖片來源/Unsplash)



    不見得每個老人家都這樣,現在不少老人家也願意成長,有些晚輩也會反過來對長輩如此。這些互動都是傳統長輩要晚輩乖乖聽話,常使用的手段,然後一代傳一代。



    說是「為你好」,但好話卻不多,難聽話倒是不少。喜歡在不同晚輩之間比較,常使用貶低與否定,重點就是「你不夠好」



    農曆年期間,會常使用「情緒勒索」這個詞。可是,大部分的情況,其實只是「心理控制」,並沒有嚴重到情緒勒索的程度。但光是心理控制給人的壓力就很大了,控制狂可不是長輩的專利,在職場也常給人帶來相當大的困擾。



    在權威時代,人民不能有言論自由,要以最高領導人的意志為意志。為了統治人民,權威者得要實施心理上的控制,像是思想控制,常搭配法律來強化效果。如果不如權威者的意,便能羅織罪名,引發恐懼,最嚴重可以除去人民性命,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在權威時代下形成的家庭倫理,便沿用了這樣的邏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孝順是最高的依歸,處罰是最常見的教養手段。



    然而現代價值觀多元,思想也自由,時代間的矛盾,也就容易在家庭或家族裡出現。使用負面手段,喚起負面情緒,依然常見於現代家庭關係。



    上述婆媳互動的例子,有時候跟人討論,某些人還會覺得這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在傳統上,心理控制被美化成是一種愛的展現,即便頻繁的負面情緒可能造成家庭成員的身心不適。





    心理控制,更甚是情緒勒索,會造成家庭成員不適。(圖片來源/Unsplash)



    情緒勒索是一種心理控制的形式,如果進入情緒勒索的關係,通常情節會更加嚴重,那大部分是日積月累互動所形成牢不可破的綑綁,會有一方的自主獨立能力受到影響。基本上是曾經或正在長時間相處的親子或伴侶比較有可能,關係中常有沉重的責任、罪惡感,還有對於失去關係的恐懼。



    情緒勒索的手段是強化版的心理控制,怒氣沖沖地指責或者苦情地自傷自虐,都可能出現。雙方互動中常出現一種「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的態度,但不一定都會明說。



    保持物理距離,是很多人使用來逃避情緒勒索的最簡單方法,像是以求學、工作、結婚為由離開關係。物理距離能拉開,會比較有冷靜思考的空間。



    保持心理距離,則相對困難,因為其中牽涉情緒界線的設立,需要比較多的心理建設。像是「我愛你,但不會對你的情緒負責」,這不是我們文化裡熟悉的價值觀,通常要有人一起陪伴討論。





    情緒勒索互動中會出現「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的態度,但不一定明說。(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常把農曆年當練功,年後回復正常生活之後,可以來檢視今年的成長。重點在保持覺知,覺知發生了什麼,自己如何受到對方影響,或自己如何用情緒壓力影響他人,這就會是成就。



    別小看這種成就,因為很多人活得不知不覺,像是「他活得痛苦,所以也要別人跟他一起痛苦」的當事人,還常常不知道自己正在這樣做。能覺知,有些互動就能先停止,或者頻率變少;然後才能談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雙方都能過愛自己的生活,情緒勒索自然消失無蹤。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