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務局和國家公園共同推出了「登山健行防疫自主檢核表」,作為回歸二級警戒後逐步開放戶外活動的指引之一,呼籲民眾爬山不要拔腿就走,應該先照表檢查自己有沒有做好準備。此檢核表並無強制力或懲罰效力,只是提供給我們的參考而已,希望人民能夠發揮公民素養,共同遵守相關規範。
雖然自主檢核表的立意良善,但我認為政府偷懶。
登山健行活動大多發生在林務局和國家公園的場子內,所以他們有責發布指引,但我不解為何要規定「全程戴口罩」。想當然耳,林務局和國家公園只能蕭規曹隨,疾管署說什麼就是什麼。
身為出席林務局制定檢核表會議的民間人士之一,我的主張是「美國CDC跟WHO都同意高強度運動時不適合戴口罩」,美國國家公園也宣布「如果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才需要戴口罩」。臺灣地形普遍山高谷深,喘死人的連續爬升難道不是高強度運動?就算看登山大國日本的戶外防疫規定,也是和歐美國家同調。
衛福部長陳時中曾在今年6月11日接受質詢時表示:對於相關規定過於嚴格引發的對立,各國都有類似經驗,應符合防疫規範及人性去執行相關措施。若我們面對登山健行活動的現實面,就會發現監督與執法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換言之,政府應該將戴口罩與否的判斷還給人民,宣導重點則放在保持社交距離跟鼓勵主動分流(避開熱門時段與路線)之上。
回過頭來想想,為何先進國家「敢」下這種口罩與社交距離二選一的決定?其實背後有著更宏觀的思考。
在疫情的時代中,人民更需要運動才能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強化社會整體的免疫力,而戶外是最理想的運動場。比起強制全時帶口罩影響意願、違反人性,不如適當放鬆,鼓勵民眾保持一定的活動量,也就是國外常見的英文宣導標語「stay active」。
這樣的決定,背後自然有專家學者的意見為底,比如說在步道上經過陌生人的時候,甚至可以不必特意戴上口罩 ,因為氣溶膠在戶外發散的速度快,受傳染的風險低──除非你們都停下腳步,開始近距離面對面無罩交談。
回顧我自己的登山經驗,只要懂得慎選路線,避開周末連假時期的高峰,許多步道大部分時間都保持空蕩蕩的狀態,試問這種時候還需要戴口罩嗎?最符合人性的選擇,當然是脫下盡情享受久違的新鮮空氣。更別說夏季天氣炎熱的時候,可能還要準備好幾個備品替換被汗沾濕的口罩,其實若是能保持社交距離,就沒有這個必要性。
說穿了,政府就是懶得精細化管理,寧願偏執地追求齊頭式平等。然而自三級警戒開始後,我認為臺灣社會所展現出的高度團結力,值得被賦予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如果現在政府滾動式檢討有什麼需要做的,那就是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針對各項戶外活動提供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指引,還給我們一個能放鬆享受自然美好的環境。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