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過幾個轉角與巷弄,就有一家麵包店,而麵包店裡面除了賣麵包,就連餅乾、蛋糕、布丁、鳳梨酥、果醬與飲料都有,形成台灣獨特的「台式麵包店」,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麵包店業者要那麼累,不只賣麵包,還要賣那麼多東西?要說台式麵包店,得先從台灣的麵包演進史說起。
除了麵包之外,也賣起蛋糕、鳳梨酥、布丁等等的台式麵包店。(圖片來源/布列德粉絲團)
其實早期的台灣人,並沒有吃麵包的習慣,更沒有什麼人種植小麥,而日治時期,台灣仍以種植稻米為主,進口的麵粉很貴,大家根本買不起,加上日本人其實也以吃麵食為主,麵包在台灣並不普及。不過當時與台灣一海之隔的中國,因為列強的介入,接收了許多西方的飲食文化,在上海、香港這些大城市,吃麵包已經是高級與優雅的象徵,但也只限於貴族之間。
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許多麵包師傅跟著來台,加上美國援助台灣時期,供給了大量的麵粉,才開始有麵包店,例如福利麵包、明星西點麵包等等,而且客源也幾乎都是在台灣的美軍顧問團。當時除了麵包之外,店裡還賣起糖果、餅乾、罐頭、飲料、奶粉、火腿與各種禮盒和雜貨,麵包反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販售豆沙糕、鳳梨酥等產品,是台式麵包店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明星西點麵包)
直到1962年,「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現今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麵包大師吳寶春等人正是由他們培育出來的)成立,開始派遣大量的師傅到國外的烘焙學院上課,並提供學費、交通費與住宿費等等,吸引非常多人參加,而這些人也帶動了台灣麵包產業的改革,讓吃麵包逐漸成為一項全民運動。
爾後,台灣人也開始學做蛋糕、餅乾與布丁等西式點心,而這些學成歸國的師傅開枝散葉,到台灣各處開起麵包店,有些店甚至不賣雜貨了,單純賣起烘焙產品。之後穀研所更定期開設烘焙課程,想學做麵包與蛋糕?這裡通通都有,讓麵包變得更為普及。
穀研所開設烘焙課程,培育出本土麵包師傅至全台開枝散葉。(圖片來源/穀研所)
不過,隨著國際連鎖麵包店,例如日本山崎(Yamazaki)與東客(DONQ)進駐台灣,賣麵包、也賣咖啡與飲料,甚至擺上桌椅讓顧客可以坐著品嘗,客群非常鮮明,就連國際連鎖咖啡店也來參一腳,賣起咖啡之餘還賣起麵包與蛋糕,加上台灣連鎖大型連鎖麵包店也崛起,以中央工廠、口味與規格標準化的方式經營,這些都讓傳統台式麵包店的客群一再流失,年輕人開始不喜歡到傳統台式麵包店買麵包,而選擇更新潮的連鎖品牌。
為了重新找回客人,台式麵包店也開始轉型,將店面裝潢得更加明亮,聘請師傅直接在現場製作麵包,讓客人一進門就能聞到後方廚房傳來濃郁的香氣,重點是除了原有的麵包與蛋糕之外,也開始出現台灣獨特的鳳梨酥、棗泥糕這類點心,蛋糕可以客製化,果汁、牛奶與咖啡也買得到,但是跟烘焙產品無關的雜貨則通通捨棄,加上價格親民,成為孩童放學後、父母下班後最好的選擇,也讓台式麵包店再次成為台灣人無可取代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