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快時尚影響,社福團體收到的舊衣回收堪用比例,從疫情前的7成降至現在的3成。洪敏隆攝
捐贈舊衣原本應該是做善事,但是「快時尚」風潮造成的環境災難正在急遽增加,台灣舊衣回收量在短短6年成長6成到8.1萬噸,卻有3.4萬噸(42%)是當垃圾進到焚化爐,一年燃燒銷毀衣物超過2.2億件,疊起來約有15座101大樓高。走進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二段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舊衣回收中心,志工們正在整理、分類民眾放置舊衣回收中心或寄送來的衣物,篩選後要提供給國內、外有需要的弱勢家庭使用,但是,很多時間都浪費在挑出大批起毛球、污漬、破損、發霉的衣物,能轉賣、救濟的數量越來越少。
「10幾年前舊衣回收可以再利用當二手衣的量大約有7、8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就只下降到約6成,現在只剩下3、4成可以再利用!」伊甸基金會舊衣回收中心負責人賴朝乾說,可以明顯感受到民眾淘汰的衣服,都是「快時尚」驅使下購買品質較差的服飾,可能穿沒幾次就已經破損。
伊甸基金會志工整理民眾捐贈的舊衣。洪敏隆攝
很多民眾捐贈的舊衣都已破損嚴重,無法做二手衣等用途。洪敏隆攝
此外,還有個趨勢是「快時尚」下的倒店貨也明顯增加,有廠商把整批賣不出的衣服帶來,賴朝乾無奈指出,但是多數材質真的不適合當二手衣捐贈給國內外弱勢家庭使用。
目前社福團體的舊衣回收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像伊甸基金會與越南合作,將一些適合捐贈該國弱勢家庭的衣物,每年會裝箱成兩個貨櫃的量送至該國,或是跟國內教會合作,捐贈給台灣偏遠地區的弱勢或身障家庭,品質較差的則賣給下游收舊衣廠商,再去挑選可以做抹布、床墊的內墊;另一種是社福團體整理舊衣回收箱的衣物,整批賣給舊衣廠商,作為收入來源。
舊衣回收量6年成長6成 當垃圾焚燒比率反增加1倍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2011年全台舊衣出口約6.6萬噸、產值達到新台幣5.7億元的高峰,但這些年因為國際間舊衣進口禁令等規定,二手衣出口數銳減超過一半以上,甚至因為海運運費、各國關稅不斷提高等情況下,利潤持續減少,北台灣最大舊衣回收商久泰公司負責人吳基正直言,很多廠商都是在苦撐,「不只是為我廠裏的員工,還有那些與我們合作的社福團體,也靠清運舊衣賺取微薄的利潤。」
究竟現況的舊衣回收出了什麼問題?數據上來看,台灣的舊衣回收數量是持續上升,2016年回收數量是4.89萬噸,2017年就增加到6.3萬噸,到了2022年更是高達8.16萬噸,短短6年的數量成長達到6成之多。
可是,數量大幅增加,可以當作二手衣的比率卻是急遽下滑,2016年的舊衣回收可當作二手衣的比率還有7成,疫情前2019年只剩下6成,到了2022年甚至只剩下4成2;反觀舊衣回收後當作垃圾進到焚化爐的比率,從2016年的15%、短短6年是超過一倍的成長達到36%;當作抹布的降級使用比例,也有些微的成長。
台灣舊衣回收情況
舊衣回收處理情形佔比
環境部委託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去年(2023)12月所做的報告即指出,台灣面臨的舊衣回收問題有三。一是因應快時尚,回收成衣品質下降,隨著國際快時尚衣著風行,使民眾快速消費產生大量廢棄服飾,品牌商快速生產使衣服易破損耐用性降低,生命週期變短,難以回收再使用,且非都會區回收衣普遍較舊,較不具二手衣價值。
曾經在潮牌做行銷工作的醇味研舊設計室副總監楊秉勳分析快時尚,從需求調研、創意、企劃、設計、打樣、生產、物流到上架,快時尚的產品開發周期可縮短到10至14天,也就是一旬或兩周為一個循環,與已往的每季或國際名牌約120天的銷售策略不同,並透過從「旗艦店–百貨商場–過季outlet–小通路–廠拍」銷售管道途徑讓消費者買單。
消費者一來為了跟上時尚潮流或風格多變而購買,二來取得衣物便宜且快速,造就快時尚的風潮,但為了符合快速、低價、流行的特色,快時尚衣料的品質普遍欠佳,跨國的非營利環境資料平台Earth.org曾研究,多數快時尚品牌的衣服,最多只能經得起消費者穿7至10次左右,再繼續穿下去,衣服很可能就會出現破損。
外銷去化少、成本反增加 舊衣回收業都在苦撐台灣舊衣回收的第二個問題是外銷去化管道減少,且國內缺乏多元化利用管道。除歐美外,中國經濟起飛後,消費力增加,所產生的大量舊衣也開始出口,嚴重排擠我國舊衣外銷量能。另外銷至印度或孟加拉作為次級用料,受該國家開放時間而定,僅能等冬天開放時,以破布或碎布名義出口,且每年開放數量已逐漸減少。
吳基正說,前幾年國際海運費用一度增加3至10倍,成本增加,去年雖已回檔,但仍較疫情前高出一截。而且各國為了不讓二手衣進入,都採取提高關稅的方式在擋,在舊衣回收品質不好,可再利用的比率已經大幅縮水下,出口要負擔的成本是更加難以負荷。
伊甸舊衣回收中心負責人賴朝乾指,每年會將好的二手衣裝箱送至越南給弱勢家庭。洪敏隆攝
第三個問題是當國外的去化管道減少,國內回收後無法再利用的舊衣數量激增,導致舊衣需委託焚化或能源化的比率攀高。可是,近年我國各焚化廠因設備老化,陸續進行升級整備,且舊衣這類纖維布料,屬於高熱值的廢棄物,1公斤舊衣大約會產生4900到7000熱量(值),可是一般焚化爐所設計可以容許發熱的熱量,差不多是2000到2500左右,若垃圾的熱值超過焚化爐承受力,就必須減少垃圾焚燒量,影響垃圾處理效率。
因此,一般焚化廠的廢棄物處理費約每噸2500元,但處理舊衣要價約4000元/公噸,部分區域甚至高達7000元/公噸,另一種去化管道是像吳基正做為SRF燃料棒,可是成本只是比焚化爐稍微便宜,舊衣回收商的經濟壓力依舊沉重。
「快時尚」導致的舊衣危機及環境災難,是全世界多數先進國家都面臨的問題,歐盟針對每人每年丟掉12公斤的衣服和鞋子的問題,為促進紡織品的永續利用,2023年7月已提出草案,要求服飾生產者預付廢棄管理費,以T恤為例,約要支付0.12歐元(約4元台幣),各種服飾隨著回收與處理的難易而增加處理費用。歐盟並訂定2030年紡織品循環利用目標,其他法規還包括禁止業者銷毀未售出的服裝、建置紡織品廢棄物回收系統、管理不實的綠色標籤等。
在環基會的報告提出,台灣紡織品循環面臨問題是缺乏執行制度、認證、法令規範、示範印證、運作模式及循環利用設施等;在生產面,缺乏材質標示、單一材質、綠色產品規格。使用面之販售模式、品質認證管理及標示;回收面也欠缺回收制度法令、回收設施管理、二手衣品質認證;循環面也應訂定循環利用技術設施、示範利用計畫、產品認證、去化量能分析及獎勵輔導措施等。
吳基正認為,台灣第一步應該比照歐盟,將紡織衣物列為公告應回收項目,基於使用者付費,應該針對新衣服課稅費,並且將所收費用運用在如何精進舊衣回收後的再利用,也可避免台灣舊衣回收體系因為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而崩盤。
台灣衣服因為較少材質單一化,很多舊衣回收無法成為再生料。洪敏隆攝
政府不考慮徵處理費 著力在「衣服到衣服」循環不過,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組長李宜樺表示,目前沒有考慮規劃收取銷售新服飾的廢棄物處理費,而是把重點放在強化舊衣回收後可以更容易再生,以及如何延長服飾的生命,這兩方面做著力。
因為國際的淨零排放要求,紡織業都會被要求提升循環再生材料作為替代原料,過去台灣紡織業者常用的是寶特瓶纖維做循環服飾,可是近年國際興起「B2B」(Bottle to Bottle)趨勢,寶特瓶廠商因為被要求,自己本身就有將廢棄寶特瓶做成新寶特瓶的料源需求,這也是有些紡織廠商希望政府可以開放引進紡織再生料源的原因。
南亞塑膠協理陳志文在去年環境部草擬「品牌服飾業及百貨業紡織品循環指引」就直言,物料不足迫使台灣有必要投入成衣回收及再利用,「現在不做舊衣回收不行了」。資源循環署也強調,是否開放引進紡織再生料源還在研議,但優先應該處理國內的舊衣再利用。
根據環境部調查,台灣大約只有8.6%的紡織品是消費後可以循環重複使用,的確有很高的提升空間,但是要實現「衣服到衣服」的循環,最大問題是台灣紡織品多為混紡材質,聚酯纖維跟棉花或嫘縈的混紡佔比可能將近7成,純聚酯約只有5.2至12.3%。
李宜樺說,環境部因此訂定「品牌服飾業及百貨業紡織品循環指引」,就是鼓勵業者做永續時尚設計,材質可以單一化並使用再生料。第一步是1月24日頒布「機關及公民營單位服飾紡織品循環採購指引」,提供採購方於訂定服飾採購合約時參考,納入單一材質、易拆解設計、減少裁片設計、避免非必要表面加工等規定,以利回收後可以更容易再生。
台灣到處可見舊衣回收箱,但舊衣回收堪用比率逐年降低。洪敏隆攝
推動品牌服飾永續聯盟 漏了快時尚殺手來源「網路」李宜樺說,第二步是要在上半年成立品牌服飾永續聯盟,希望百貨及紡織業者針對「紡織循環指引」,在2月底前提出自願性協議的計畫書,由環境部審核,除了從前端設計做指引,引導紡織循環,也希望能夠延長服飾的生命,例如提供維修或保固計畫等,透過給予標章等公開表揚方式,激勵業者盡到永續循環的責任。
不過,楊秉勳認為,政府在做的都是檯面上的品牌,但是在台灣,快時尚影響最大的是網路,他到國、高中教學接觸學生,多數都是在蝦皮、淘寶購買便宜的服飾,都是不知名的品牌也無從得知服飾品質,很多可能寄來時版型不合、顏色不對 或材質不好,但因為是低價買來就當作是消耗品,這些衣服從哪來,有無經過商檢局或報關流程,是否符合相關法令規定?都成問題,網路這些快時尚服飾,也是政府積極處理舊衣危機該省思及重視的問題。
過去民眾捐贈舊衣都以為自己在做善事,現況卻可能是給回收單位帶來垃圾及增加成本等困擾,這也是許多貧窮國家看到舊衣進口造成環境和社區的毀滅性後果而開始限縮管制的原因,台灣也該體認到舊衣回收持續增加的問題,從源頭設計、延續生命到後端回收循環管理,台灣都該有更積極的做法。
洪敏隆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