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事業廢棄物「排擠」家用垃圾引發反彈 用綠能電廠之名燒垃圾有錯嗎?

    2023-11-13 07:00 / 作者 洪敏隆
    雲林打包暫置待處理的垃圾。雲林縣環保局提供
    台灣多數的焚化爐漸漸老去,掩埋場也已沒有空間,今年上半年全台灣暫置的一般廢棄物就超過160萬噸,1990年代家戶垃圾無處可去,隨意棄置在街角的垃圾,造成臭氣薰天的垃圾大戰,會不會重新上演?當政府想要以「新模式」例如當電廠燃料焚化方式,解決事業廢棄物「排擠佔用」家用垃圾,為什麼又接連引發桃園、彰化民眾的強烈反彈?

    台灣24座大型焚化爐一年的總處理量能是680萬噸,去年(2022)台灣一般廢棄物(民生垃圾)的產生總量是480萬噸,照說應該有足夠的餘裕處理,但是全台許多縣市都有垃圾暫置的問題,以今年(2023)上半年統計,桃園市暫置46萬噸,台南市約30萬噸,台中市也有近23萬噸,其他還有新竹、南投等縣市,暫置垃圾已經多達166萬噸。

    主因之一是肩負全台一般廢棄物處理重擔的這24座大型垃圾焚化廠,平均營運期已達20年,為改善設備老化及效能降低,有17座要在2024年前完成設備改善,陸續在閉廠檢修,整體處理量能降低;另一主因是近年這些公有大型焚化廠每年「代燒處理」事業廢棄物的量多達170到180萬噸,且焚燒一般垃圾的熱值約1350至2400kcal/kg,但事業廢棄物像是塑膠,熱值就高達4000kcal/kg,迫使焚化爐必須降低垃圾處理量。

    因爭議延宕多年才啟用的台東縣焚化廠,是台灣公有少數「新」的焚化爐。台東縣政府提供

    自己垃圾不處理 法令形同虛設多年
     
    環保署(環境部前身)早就注意到事業廢棄物「排擠」家用垃圾處理的空間,早在民國90(2001)年就修正《廢棄物清理法》32條,規定新設工業區及科學園區要在區內或區外設置事廢處理設施,既有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也須在93年(2004)底前完成設置,要求產出垃圾的事業單位自己負起處理責任。

    然而,多年來,這條法令卻形同虛設,大部分的科學園區及工業區仍以區外處理,委託清運業者將垃圾運出去,由於公有大型焚化爐多數都是以BOT案興建,基於「營利」考量,代燒事業廢棄物的費用是一般廢棄物約3倍之多,導致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廠量佔比是逐年攀升,去年達到176.2萬噸,佔焚化廠比例是28.42%。

    一般事業廢棄物委由24座大型焚化廠處理情形

    國內事業廢棄物處理情形

    事業廢棄物靠公有焚化爐去化,不只排擠到一般廢棄物,導致各縣市家戶垃圾堆積量越來越多,事業廢棄物因為有些特性問題,燃燒熱值過高可能會傷害焚化爐,焚化廠對於所有事業廢棄物也非「照單全收」,因此,近10年仍有350萬噸的事業廢棄物仍處於暫置,亟待處理。

    由於公有大型焚化爐已經「老舊」不堪負荷,政府相關單位才體悟到長久之計是必須有自己的去化管道,在行政院去年核定的「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行動方案」,計畫增設12座可燃廢棄物的處理設施,處理量能可以達到每年109萬噸,目標是今年達量能平衡、2025年可作到暫存量去化。

    政府現在不稱這些設施是焚化爐,而是綠能中心或生質能中心,主要是藉由「SRF」的機制,減少廢棄物量,還可以做為燃料發電使用。

    SRF可替代燒煤 垃圾真能變黃金?

    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教授蔡文田表示,這些所謂的廢棄物事實上含有許多的能源或物質價值,若能將它們轉換為燃料(而產生能源)或有用物質(循環使用),不僅可降低都市垃圾焚化廠及衛生掩埋場之處理及處置負擔,且可部分抵銷石化資源使用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蔡文田曾撰文指出,為了提高廢棄物中諸多可燃性成分之資源運用,先進國家近幾年推動將一般家庭、商業或工業廢棄物中之廢塑料、紙張、紙板、廢橡膠和木材等不易進行物質再利用之有機性成份,透過一些前處理程序(例如破碎、分選、乾燥、壓縮)、均質化及後端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減少空氣中粉塵及臭味),最終轉製為固體再生燃料SRF(Solid recovery fuel),可以配合專用的鍋爐、水泥窯等高溫加熱設施使用,取代燃燒煤炭(生煤)、燃料油或天然氣等石化燃料。

    隆順綠能科技的固體回收燃料樣本。照片取自該公司網站

    事實上,目前透過國內24座都市垃圾焚化廠處理並同時產生可觀的電力,但因垃圾含水率高、尺寸大小不一、成分組成複雜,致造成能源轉化率或發電效率並不高(平均低於20%),且易形成不完全燃燒產物而致有害空氣污染物,例如重金屬及戴奧辛排放。環境部強調,SRF再生燃料配合專用的鍋爐或水泥窯使用,不必再燃燒煤、油或天然氣等燃料,真正使「垃圾變黃金」。

    然而,這種焚燒事業廢棄物的「新模式」並沒有辦法讓地方民眾接受,包括彰化及桃園的規劃,近期都引發強烈反彈。

    為解決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量能不足及污泥去化問題,經濟部工業局以BOT模式交由晶鼎綠能科技公司開發,於彰濱工業區鹿港區興建彰濱資源化處理中心(焚化廠),主要處理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泥和一般事業廢棄物,全案在去年3月通過環評,可是今年地方已多次包圍抗議及陳情,環境部、經濟部首長也多次南下溝通,至今仍無法化解地方反彈怒火。

    SRF(Solid recovery fuel))固體再生燃料是什麼

    桃園、彰化居民反彈 不願肺被當空氣清淨機

    彰化縣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縣已有9座焚化爐,扣除溪州焚化爐2座與和美焚化爐以外,其它6座都在彰濱工業區線西區,分別是焚燒廢棄物燃料棒的揚堡焚化爐、台灣鋼聯,以及焚燒一般事業的豐堉焚化爐2座、焚燒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日友焚化爐2座,全縣9座可以焚化的年處理量已達71.4萬噸,但是,彰化去年事業廢棄物產出量54.1萬噸,再利用量48.7萬噸,剩下要處理量為5.4萬噸,等於剩下量能都是要處理外縣市的事業廢棄物。

    「不要用彰化人的肺來當空氣清淨機!」施月英強調,彰化縣已有9座焚化爐,北邊還有全世界第四大的燃煤台中火力發電廠,南邊有台塑六輕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及全國第二大的燃煤發電量,若再加上彰濱事業廢棄物焚化開發案,不只影響農漁牧的生產與品質,更禍及縣民健康。

    彰化居民反對晶鼎焚化爐興建。彰化縣環保聯盟提供

    晶鼎焚化爐想要動工,在彰化地方引發反彈。彰化縣環保聯盟提供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的桃園科技工業園區,因為將要引進專燒SRF的大型電廠設廠,而且一次就將進駐3家電廠,當地議員吳進昌批評「這裡已堪稱全國煙囪密度最高的里,已有大潭電廠、生質能源中心(焚化爐)和其他工廠」,當地居民為台灣GDP貢獻,卻要付出逾40年身體健康的代價。

    更令當地民眾不滿的是,這一區的污染總量已飽和,但這3家要進駐的SRF焚化爐電廠,因為視為是「綠能」,是以專案通過免經環評,根本是個超級大黑箱政策。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副研究員林政翰說,燒SRF用白話來說就是「燒垃圾」,只是垃圾經篩分、破碎,以不同比例再被製成發電效率較高的燃料,燒垃圾發電不該視為再生能源,就算能回收部分能源,也還是會產生空污及燃燒後有毒的灰燼。

    林政翰更憂心的是,以再利用之名,掛羊頭賣狗肉行棄置賺取暴利之實,擔心過多的SRF焚化爐設置,可能導致未來更多的國外垃圾送進來燒。

    行政院2022年3月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的12項關鍵戰略中的「資源循環零廢棄」,有訂定出順序目標,依序是減少廢棄物產生、再使用(不改變型態)、再利用(改變型態)、能源回收(如固體再生燃料)、妥善處理等5個階段,可是,《太報》逐一檢視該年度的事業廢棄物回收,雖然整體有85%回收率,可是一共112項產生量是超過5000公噸者,卻有46項的再利用率是未達5成,其中有7項甚至完全未再利用。

    不要本末倒置 源頭減量、落實回收才是王道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批評,主掌廢棄物治理的環境部提出的對策,不是透過環評以及廢棄物清理計畫書的審核管制事業廢棄物的總量,大刀闊斧進行事廢的源頭減量,而是與經建部門合作,努力推動所謂的先進焚化爐與SRF設施,這是本末倒置。

    謝和霖說,不是完全不容許SRF這種廢棄物處理方式,可是現況問題癥結是,只要有人要投資,政府主管部門就舉雙手歡迎,無限制的供應滿足需求,一個工業區裡面就塞3個電廠,資訊不透明,當然會引發反彈,更嚴重是擔心政府以為這就是可以處理事業廢棄物的唯一途徑,忽視當初訂定零廢棄目標,就是要控制環境涵容量。

    他強調,如果漠視環境涵容量會飽和,不從源頭減量,強化循環使用,而是仍把焚化當做主要方式,會是很大災難,更重要是,當工廠園區對於放流水有總量管制,空污也有總量管制,廢棄物也應該思考要有總量管制機制。

    國內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回應,政府政策沒有改變,淨零目標的「資源循環零廢棄」的5個手段,當作能源及焚化當然是放在最後面,現在的作法只是將原本進大型焚化爐的事業廢棄物,可以再均質化後做為替代能源的再利用。

    對於工業及科學園區的廢棄物能否比照放流水採總量管制?賴瑩瑩認為,因為廠商產生廢棄物種類非常多樣,比較不容易訂定總量管制,而是必須訂定妥善管理規範,現在已經針對新設工業區的環評審查,已要求駐率達到65%時一定要做啟動廢棄物設施的興建,目前已有3個園區在環評通過時有做此要求,落實法令規範。

    至於未來如何達到減量,目前環境部正在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的立法,賴瑩瑩說,在2025年事業廢棄物處理達到量能平衡後,未來每年各部會產生的廢棄物量都要提出減量目標,逐漸落實淨零政策。

    從24座大型焚化爐即使已經老舊不堪,還是要不斷大整修「續命」來看,凸顯的是在台灣環境及健康意識高漲下,覓地新建焚化爐是難如登天,也因此,當用同樣方式要處理事業廢棄物,即使改個名稱,換個模式「焚燒」,還是會引發地方強烈反彈,當政府沒有正視從源頭減量,落實循環再利用才是真正解決王道,類似的抗爭及一觸即發的垃圾大戰可能隨時引爆甚至蔓延。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