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講座的時候,曾有位母親這樣問我:「每次跟孩子說話,問他今天在學校的情形?孩子常常都是冷淡回應,覺得爸媽也問太多了,不願多說,讓父母自己也很挫折。到底爸媽要怎麼問,孩子才願意說?」
事實上每個孩子天生氣質與個性都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是省話一哥/一姊,要他主動說話比登天還難;而有些孩子剛好相反,只要話匣子一打開,要他安靜三分鐘簡直要了他的命!其實,親情的羈絆驅使下,孩子一定會想和自己的父母親近,但很多時候在成長中,汲汲營營的生活裡,他們會慢慢失去與父母連結的意願與熱情。而這不代表孩子就永遠不想對父母說話,只是需要慢慢用不同策略引導他們而已。
對於有心想與孩子連結卻不得其法的爸媽們,以下幾個問題,大家不妨思考看看:
家人平時是否都願意「彼此分享」?
很多時候父母會「過度認真」去關切孩子生活的大小事,卻很少主動對孩子分享自己,於是漸漸地,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變成一種不等比的分享。其實當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能對孩子分享的話題可以增加。例如:「讀了一本什麼樣的好書?」、「出門路上遇到什麼樣的新鮮事?」、「工作遇到什麼樣不順心的事?」,等等。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卻很關鍵,因為「生活」」即是圍繞身邊的一切「小事與瑣事」。即使孩子不見得能全然理解,但有話題就有機會產生興趣,孩子有時不是不關心爸媽,而是不知該怎麼關心?當父母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事情(但不要每件事情都落入「說教模式」!),孩子也會慢慢習慣主動說說自己的事情。
是否會與孩子聊聊「非課業/學習」相關的話題?
當我們每天辛苦的工作,一整天下來,我們都不喜歡一進家門就被自己的長輩問:「工作有沒有賺錢?」、「同事有沒有好好相處?」、「下次升遷有望嗎?」,同理,當我們一見到孩子下課回家就立刻問:「上學怎麼樣?」「考試如何?」「老師說了什麼?」「同學發生什麼事?」,也會讓孩子備感壓力。有時上課疲憊一整天,孩子到家後未必想說學校相關的事,但當孩子發現只要自己說了跟課業無關的話題,爸媽頓時就沒了興趣,接著又說:「嗯~好!那現在去做功課!」,在這樣的談話氣氛下,有哪個孩子會開心樂於分享自己呢?
對於孩子的日常好奇,我有時候會這樣問:「今天一整天,有發生什麼有趣或特別的事情嗎?有什麼事情會想跟我分享呢?」甚至會問:「你同學下課都在討論什麼遊戲啊?」試著直接開啟小孩會想說的話題,表示我在意他的一切生活大小事,不一定總要聚焦在課業上。
接著父母要做的就只要「聆聽」就好,沒有人不喜歡說自己的事情的,當孩子談到興趣的話題,話匣子一定是關不起來的(而且還可能會嚴重到讓你想叫他閉嘴的程度!)所以孩子不是不願意講,有時只是需要一些引導,一些練習。在對話中父母也得努力對孩子有興趣,減少傷害關係的批判和建議,才不會讓孩子又想閉嘴不說了。
關心孩子的時機點,是否恰當?
人的情緒是流動的,有時就會遇到即使心裡悶悶的也不想說話的時候,就像父母們工作一整天回到家,也未必想「再開口」談論白天的事情。孩子到家顯得情緒不佳卻不想說,未必是「不想跟爸媽說」,可能也是需要時間整理一下而已。
如果觀察到孩子回家有心事,但問了兩句,他又顯得愛說不說的,我們可以適時地退讓,允許他有「不說」的權利。但我們可以清楚地表明的想要陪伴的立場,不妨試著這樣說:「感覺你今天悶悶的,累累的,但是好像不太想說話。沒關係,如果你需要整理,你就整理一下。不過你要知道,你想說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在這裡聽你說喔!」
接著就是等待與觀察,因為孩子不一定馬上會跑來說:「對!媽媽我有話要說!」(這童話故事的情節,並不會發生!)
孩子可能會在父母身旁走來走去,或一直偷看,但就是不主動開口,於是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台階,主動邀請:「感覺你想找我説説話對嗎?你要不要說說看?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幫上忙,可是我想聽你說!」然後再繼續觀察與溫柔的邀請。
當然,如果遇到孩子就是一直不開口怎麼辦?
沒怎麼辦啊!都不說,可能表示他自己已經消化完了,做父母的又何必執著呢?要是孩子沒有消化完,父母就持續觀察到他的狀況,持續「溫柔邀請」就好了啊。只要關係沒有惡劣,父母一定會等到機會,但前提是:爸媽們!你要耐得住性子啊!
青少年時期是個尷尬的階段,他們既想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依賴與緊密需求,又不願意太光明正大地被人發現,(青少年的偶包是最大的!),所以做爸媽的適度給他們台階,當他們的感受被照顧到,通常願意順藤摸瓜地開始分享自己的事情。孩子分享之後,如何「支持陪伴」,不評價,這又是另一個篇幅的故事了,但重點是要營造一個能安全說話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放心說。
在他沒預備好的時候,等!(爸媽不要咄咄逼人!)
在他預備好的時候,接納!(爸媽不要翻白眼!)
教養是一種合作,親子關係就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像是朋友一樣的尊重支持,但像教練一樣的引導陪伴,就有機會營造「合作的教養空間」,而當爸媽釋出願意合作的意圖,展現調整自己的意願,孩子也會在過程中學會彈性,放開自己。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