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從太妹變成大學教授,親子專家郭葉珍:讓孩子感受挫折,是要讓他們踏上對的路

    2021-04-23 12:00 / 作者 張佳薇

    圖片



    走近郭葉珍的研究室,常能聽見歡笑聲。



    在大學開設幼兒與親職教育相關課程,課後則擔任許多學生、甚至親友職涯諮詢師的郭葉珍,2019年時,因在Facebook上以「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為題分享育兒經驗,意外吸引近5,000人按讚、破千次轉發,從此開啟了她教職以外,為家長「指點迷津」的斜槓人生。最近,郭葉珍更將這些經驗集結成《和自己,相愛不相礙》一書,分享自己和孩子做朋友的起承轉合。



    當年差點入幫派,父母選擇讓她盡情探索



    剪著一頭俐落短髮,臉上露出和煦微笑的郭葉珍,沒有一絲大學教授的嚴肅氣質,受訪時毫不避諱地聊起自己的「黑歷史」。



    「我以前根本不愛念書,」郭葉珍透露,在家中排行老三的她,上有念建中、考上醫學院的哥哥、下有念龍華工專、對機具在行的弟弟,唯獨她成績墊底,對未來充滿迷惘。



    就讀德明商專國貿科時,「上課睡覺、下課尿尿」是她每天的學習日常,不愛念書的她,最後成了大家口中的「太妹」,還差點加入幫派。



    求學路上跌跌撞撞,是父母的言教及身教,才讓郭葉珍找到所愛。



    她的父母從不拿她跟別人做比較。「我爸媽從來不以學業成就論高低,也不貶抑我,所以我從小就很自戀,超級喜歡我自己的,直到現在,」郭葉珍笑說,正是因為父母曾給予她盡情探索的機會,如今她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



    郭葉珍接著舉例,自己以前愛唱歌,甚至想過以此為業。五專畢業後,有一段時間,她常跟地下樂團「混」到半夜,父母即便擔心,卻選擇放手讓她盡情探索。只是,音樂人喜歡在半夜找靈感,作息幾乎日夜顛倒,這讓郭葉珍無法接受,察覺不合適後,她才甘於放棄歌路,改到貿易公司上班。



    這段從夢想跌落現實的挫折,讓郭葉珍深深體悟,原來興趣就跟談戀愛一樣:「你沒認真投入過,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會知道,有沒有可能跟這個人走一輩子。」



    進入職場後,她發現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與自己對凡事充滿好奇的個性格格不入,偶然機會下,她到公司對面的馬偕醫院當起志工,卻意外獲得人生首次的成就感。



    當志工的助人之樂,她找到了人生目標



    「進入醫院後,我發現人的苦有好多種,那激起我想要助人的慾望,」郭葉珍回憶,當時哥哥的同學因為罹患重病入院,她雖不認識對方,但因同情而主動陪伴:「當時他已經進入甲離子失衡、精神不穩的狀態,根本無法說完一句完整句子。沒想到,有一天他竟然問我:『妳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郭葉珍回憶。



    儘管對方幾個月後還是過世了,但這段經歷卻大大振奮了郭葉珍的信心,她發現,原來自己陪伴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在馬偕社工的建議下,她決定報考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儘管讀書還是她的弱項,她卻願意逼自己每天把考試內容抄寫下來,一字一字做成精華筆記。就這樣,她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讀書技巧,從成績吊車尾的五專生,躍身成為國立大學的新鮮人。



    上大學對郭葉珍來說,有如天方夜譚,但憑著毅力她卻做到了。這讓她深刻感受到:「興趣的力量之大,會讓人勇敢克服一切,」郭葉珍眼神篤定地說。她發現,摸索興趣的過程就好比談戀愛,「當你愛上一個人,什麼困難都會讓你願意承受。」



    放手讓兒女去闖、去痛苦,孩子會開創自己的路



    這些珍貴的經驗,讓郭葉珍在教養孩子時,可以完全跳脫舊有思維。她發現,家長要讓孩子打開興趣的大門,就要能接受孩子會經歷不斷地嘗試跟失望。



    像她兒子念法律系,大二時因志趣不符決定休學,提前進職場從事音樂相關工作。起初她也備受衝擊,但她想起父母放手讓自己探索的經驗:「我幾度想勸阻,但還是選擇勒住自己的舌頭,讓孩子自己負責。」後來,兒子在音樂領域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包括台北時裝週、日本時裝秀的配樂都出自他之手,這讓她更深信讓孩子自主決定的重要。



    下一步,她為了讓兒子有能力靠興趣養活自己,下了「逐客令」,要求兒子半年後搬出家裡,設法自力更生:「當時一首歌只能賣2萬,比起一般人月收入5萬元,還有一段距離,我要他搬出去,是為了讓他跟現實折衝,」郭葉珍說。後來兒子決定轉換跑道,改拍音樂影片、架設網站接案,如今玩出興趣也兼顧專長,收入甚至比她還高。



    郭葉珍表示,「我從中領悟到,幫助孩子,是要接受讓他去衝撞、失望、痛苦,我要允許他痛苦,不要又伸手去幫他。」她發現,有些家長一直要孩子乘著特快車往前,結果到站時,孩子才發現:「我根本不要來這邊!」那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她認為,陪伴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一定要允許孩子下車玩一玩,再挑對的方向上車,「孩子才會知道,有些挫折是為了要讓自己上到之後那班對的列車。」



    面對孩子有意輕生,一句話扭轉悲劇



    許多網友好奇詢問郭葉珍,怎麼做到「無為而治」?郭葉珍表示,「正念」是她的良師,她在跟孩子溝通時,會習慣把念頭專注地放在當下的人事物上,設法讓自己不要被情緒牽著走:「我們常用過去經驗來擔憂未知的事物。」郭葉珍觀察,許多家長習慣拿過去不好的經驗,來為孩子的決定下判斷,不但容易讓孩子覺得沒有商量餘地,也容易演變成衝突。



    這樣的正念習慣,讓郭葉珍曾經救了自己的孩子一命。



    她在書中提到,女兒天生是較敏感的性格,有次女兒告訴她自己有輕生念頭,當時她並沒有急著責怪女兒:「妳怎麼可以想要自殺!」,反倒溫柔地跟她說:「如果妳想去,沒問題,先回來跟媽媽說一下再去。」



    某次女兒回家告訴她,剛才捷運車廂進站時,自己內心浮現一個念頭:「跳下去吧。」但是,同時又有個從小聽到大的聲音出現:「如果妳想自殺,沒問題,回來跟媽媽說一下再去。」結果女兒決定先回家找媽媽,而放下了原本黑暗的念頭。簡單的一句話,竟扭轉了悲劇。



    與其下指導棋,不如用「好奇心」與子女溝通



    郭葉珍說,許多親子間的溝通困難,在於家長會期待孩子「應該要怎麼做」,一旦孩子的決定悖離自己的理想,就發生摩擦。因此,她會改以好奇的態度,把重點放在「孩子為什麼想這樣做」,如此,語氣就會和緩許多,孩子也更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正是因為如此,當兒子決定休學往興趣發展,郭葉珍沒有強力施壓:「至少把大學念完!」女兒有負面情緒時,她即使不在身邊,也可以陪伴她走過低潮。



    郭葉珍的教養哲學看似「無為而治」,但實際上,她其實是不向外求、反求諸己的體現。



    她練習認清情緒是一種狀態,就像下雨、刮颱風一樣,會來也會走,讓溝通回歸於理性,並勇於放手給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間,才有機會和孩子做朋友。



    她建議家長,平時可以練習打坐,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假如碰到負面情緒來臨時,告訴自己「等一下」,不要被拉進情緒的漩渦裡,假如思緒太複雜,不妨寫在紙上,逐條釐清自己的情緒反應,釐清自己真正在意的地方,才能對症下藥解決。



    郭葉珍表示,親子溝通並不難,只要能轉換念頭,盡可能地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生活,並且適時地「勒著舌頭」,忍住不去質疑孩子:「當你能看見孩子的長處,學會將它放大,並懂得欣賞、甚至感恩,就會發覺人生就像是一座遊樂場,處處充滿美好」。



    作者:吳佩旻 文章出處:Cheers快樂工作人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張佳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