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我在看《性愛自修室》」本身就足以觸發一場社會實驗:測試談話對象是否露出驚訝或不正經的表情,若有,性愛可能被窄化到只剩色情;測試說出劇名時,是否經過百般猶豫、說得彆扭不安,若是,是道德迷思令人陷入自我審查。
《性愛自修室》英文片名為Sex Education,這部影集拋下性愛話題的沉重包袱,以校園喜劇風格攻佔Netflix熱門排行,播出兩季後Netflix又在今年宣佈續訂第三季。
Netflix劇集《性愛自修室》近來蔚為話題。(圖片來源/Sex Education Facebook)
16歲男主角Otis (Asa Butterfield飾)的家庭環境充斥親密關係書籍、性徵的圖像與模型,因他的父母都是性愛與關係治療師,「性愛就是男人把陰莖放進女人的陰道。」Otis的母親Jean(Gillian Anderson飾)對著還是兒童的Otis說。
這種自然不避諱的態度似乎是性教育的理想範本,然而青春期的Otis卻不這麼認為,他總覺得持「超開放」態度的家長不太正常,令他尷尬。
Jean無時無刻在分析Otis的行為表現,過分期待兒子的自我揭露卻毫不自知,失控的分析與介入演變為一種控制。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也會有自己的盲點,Jean的盲點在於Otis,唯一的兒子對離婚的她來說太過重要了。但Jean的親職焦慮也成為Otis壓抑性本能、相對保守的部分原因。
屏除Jean這位家長中的特例,劇中其他長輩們談論性教育的樣子倒是常見多了。校園內主持性教育的老師說「這堂課會超級尷尬」,因此他只做得到照本宣科的程度。
對校長來說,性教育的重點在於避免學生懷孕毀了學校和自己的聲譽。他們都無法幫助學生認真看待這項課題,進而導致同學們紛紛走向地下性愛診療室。
男主角Otis。(圖片來源/Sex Education Instagram)
校園內的地下性愛診療室是資質聰穎、特立獨行的Maeve(Emma Mackey飾)慫恿Otis攜手成立的。Otis長年浸淫在診療氛圍中,耳濡目染諮商語言,有模有樣地當起性愛治療師,為同學的疑難雜症提供建議。16歲的處男!憑什麼?憑他從學生(客人)對性教育的需求出發,幫助他們抽絲剝繭出深刻的焦慮感。
這樣無厘頭的設定,其實蘊含著關鍵命題:為什麼孩子要與你談性教育、究竟要怎麼談、談論的內容是什麼。在Otis的診間內,更令人意外的發現,這些性事上的挫敗,竟與就診同學的家庭關係、學校表現及自我定位息息相關。
「性愛可以很美好,但也可能造成巨大傷痛。一個不小心還能摧毀人生。」Jean向Otis解釋。家長與孩子談論性,重點在於釐清親密關係間的信任感、分辨愛與尊重,從中理解性行為對個人及伴侶的意義,藉此達到身心靈的安全,親子也能在談論中達到相互理解。家長的動力不該侷限在意圖控制、擔心毀譽或力求守貞的執念上。
認識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也是性教育不容忽視的環節。戲中非裔英國人Eric(Ncuti Gatwa飾)是個熱愛變裝的男同志,當他獨自待在夜晚的街道上,你可以感覺到滿滿的惡意正包圍著他,並看見其中的不合理。
拒絕性暴力也是性教育的課題之一。「其實這就像他對我打了個噴嚏。」Aimee(Aimee Lou Wood飾)在公車上遇到對自己自慰的人,她擔心為此前往警局是小題大作。
「所以妳記得妳對他微笑過?」好不容易被好友拖進警局,警察卻丟下這句話。在檢討受害者氛圍下,說服自己容忍成為Aimee的心理防衛機制,然而這無助於脫離受暴陰影。直到其他女同學說出自己的受暴經驗時,她才緩緩修復認知,堅定守護身體自主權的意志。
Aimee進警局舉報有人對在公車上對他自慰,警察反問他是否有對該名男子微笑過。(圖片來源/Sex Education Facebook)
《性愛自修室》反映親密關係、身分認同與性自主,這部青春喜劇之所以多采多姿又貼近現實,是因為無所謂「直覺式的是非判斷」。你可以看到有人選擇有性無愛,在意外懷孕時卻只能獨自面對的孤單;有人高舉反墮胎的大旗,卻因此失去同理與包容的矛盾感。
談論性愛就應該警鈴大作嗎?當我們在性教育前畫下紅線,青少年也只能自修了。
作者:地瓜周 文章出處:想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