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北京一場就業博覽會有許多青年參加。路透社
30歲的中國青年龔成強曾在杭州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年薪20萬元人民幣(約88萬元台幣),但疫情期間公司倒閉,他最後決定下鄉種水果,但因技術生疏而慘賠,且深感孤獨無助。他表示,大學剛畢業時沒有工作經驗也有好幾份工作機會能挑選,那種景況現在已遙不可及。
彭博新聞報導,龔成強(Gong Chengqiang,譯音)失業後嘗試過寫財經部落格,失敗後決定搬到鄉下。他對種植水果產生興趣,計劃改變20種水果的口味、品質和價格,也有其他部落客想投資。
但他種的草莓有40%遭病蟲害侵襲,估計要賠掉以往一年的年薪,獨自務農的無助感也揮之不去,特別是在父母對他的決定感到失望以後。他表示,父親一輩子都是農民,「就盼著孩子能過不一樣的生活,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供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最後我又回去務農」。
中國今年6月份的城鎮青年失業率達21.3%,之後就不再公布已用寬鬆標準計算的青年失業率。龔成強說,他2014年大學畢業時,「即使像我這樣的普通學生,沒有經驗,也能收到好幾份錄取通知,能在一家好公司找到工作」。他坦言:「那是時代給我的機會,現在已經無法想像了。」
事實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年來就號召年輕人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最近幾個月更頻頻發出類似呼籲。廣東省5月間響應主席號召,推出試行計畫,將在2025年之前動員30萬名畢業生到農村發展,並提供各種激勵方案,包括短期的約聘公務員工作,或創業孵化計畫等。不過報導指出,農村就業不太可能改變中國年輕人的困境。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預計,新冠疫情結束後的10年間,經濟成長率將比疫情爆發之前減半,降至4%。由於房價下跌讓家庭對未來希望渺茫,信心減弱將使外商直接投資降至歷史低點。
分析指出,要大學畢業生離開技術創新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可能進一步抑制經濟成長,而城市化進程放緩,將使民間對新建住宅的需求降低,但住宅需求正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有專家認為,習近平推動青年下鄉主要出於政治動機,以化解青年失業潮之下對政府的不滿,特別是在一年前爆發罕見的白紙示威之後。不過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Jenny Chan就指出,讓青年離開城市或許可以降低民怨爆發的風險,但無法解決根本的經濟問題。
她說:「(青年下鄉)只是延後青年的失業危機,因為結構上的經濟動能並沒有改善。」她說,政府要開放經濟、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才能從根本改善經濟,而現在的做法「只是在延後(危機爆發的)時間而已」。
報導稱,習近平推動青年下鄉「吃苦」,被認為與他自己在1960年代參與毛澤東號召「知青下鄉」有關。官媒曾大肆宣傳習近平自稱15歲到陝西梁家河下鄉時「迷茫、彷徨」,但22歲離開時「已經有著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
然而,今天中國青年下鄉的時代背景已與當年不同,許多人覺得自己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技能需求與自己專長不符的工作。科技業、教育業以往大量吸收大學畢業生,近年都在中共監管單位強力打壓下紛紛裁員或倒閉,許多大學畢業生只好以成為國家公務員為目標,也讓今年的國家考試考生人數創新高。
24歲的陳冰是畢業於大學心理系,因為難以找到正職工作,只好加入政府的志願者計畫,目前在一間農村學校擔任志願輔導老師。雖然參加這項計畫可為未來考公務員或研究所加分,但月薪僅2300元人民幣(約1萬元台幣)。看不到未來的她為此經常陷入焦慮。
陳冰說:「每當我對下一步感到焦慮悲傷,我就會告訴自己:躺平一點兒吧,專注眼前的工作就好。」
哈佛大學社會系教授雷雅雯(Ya-Wen Lei)說:「年輕人從事政府臨時約聘工作,能否獲得有價值的勞動市場技能,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