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南韓首爾一家餐廳的送餐機器人,製造商為南韓KT AI Robot。美聯社
越來越多餐廳使用送餐機器人,南韓現在約7成送餐機器人是中國製造,這引發了南韓業界的焦慮,因為這類提供簡易服務的機器人,可能是南韓未來勞動力短缺問題的解藥,但南韓機器人產業面臨多種問題,導致成本比較高,目前看起來不是中國機器人的對手。
《金融時報》27日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越來越喜歡「非接觸式」的服務,送餐機器人也開始受到南韓餐廳的歡迎。首爾一家義式餐廳老闆權香珍(Kwon Hyang-jin,音譯)一試成主顧,「我再也不必煩惱聘請員工的問題了。機器人不會生病,也不會抱怨工作太多」,租一台送餐機器人比雇用真人更划算。
權老闆是從B-Robotics平台租用機器人,而機器人是中國製造,B-Robotics和南韓最大食品外送平台「配民」(BAEMIN,배달의 민족)是同一個母公司Woowa Brothers,每台送餐機器人月租金為30萬韓元(約7216元台幣),而南韓基本薪資每月約為200萬韓元(約4.8萬元台幣)。
南韓機器人產業高層對《金融時報》指出,政府鼓勵採用機器人的政策,正在破壞國內機器人產業,無論原產國是哪一國;而南韓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未來勢必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機器人是關鍵解方。
2020年9月15日,南韓首爾一家餐廳的送餐機器人,製造商為南韓KT AI Robot。美聯社
據南韓機器人產業協會(Korean Association of Robot Industry),去年全國餐廳約有5000台送餐機器人在工作,比2021年多了67%,而今年預計會成長一倍,增加到1萬台。
但這個新興市場主要是外國公司主導,尤其是中國;去年在南韓上班的送餐機器人,有7成以上是中國製造。中國製送餐機器人每台價格介於1000萬至3000萬韓元(約24萬至72萬元台幣)之間,可能是南韓製送餐機器人的8折價。
南韓服務型機器人面臨的問題:零件、軟體、政策以資本主義的極致立場,如果員工能力相同,自然是薪水越低越好,而機器人就是採購成本越低越好。南韓機器人產業協會一名高層說,餐廳老闆們更喜歡中國機器人,「它們比較便宜,性能和韓國製的一樣好。在技術上,中國沒落後於我們,但他們比我們更早把送餐機器人商業化,成本也更有競爭力」。
2017年4月10日,LG製造的航班資訊服務機器人Troika在南韓仁川機場服務。美聯社
2017年4月10日,LG製造的打掃機器人在南韓仁川機場工作。美聯社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去年12月報告,南韓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是全球最高,每1萬個製造業雇主有1000台工業機器人,新加坡670台居次,位居第三的日本是399台,德國397台緊追在後,中國322台、瑞典321台、香港304台,第八名台灣276台,再來是美國274台。
南韓機器人通常應用於車廠和半導體廠,但也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的幫手。南韓國會4月通過法案,允許送貨機器人在人行道上跑,可以進入公共區域;首爾市教育局上月啟動了試驗計畫,讓烹飪機器人為公立學校準備膳食。
據南韓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南韓的服務型機器人今年銷售額預計為5.3億美元,至2026年可能成長到10億美元,幾乎翻倍,平均年成長率為23%。
南韓企業正在設法搶攻市場,推出更先進的飯店服務機器人、為大樓服務的送貨機器人,但業界擔心政府不願意提供有意義的補貼。
2023年8月17日,中國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WRC)上,EX仿生人形機器人公司展示的機器人手臂。路透社
2023年8月17日,中國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WRC)上,日本Data Robotics公司的機器人表演投籃。路透社
南韓經濟人協會(FKI)指出,南韓機器人企業過度仰賴外國零件,加上南韓在軟體開發方面的弱點,導致競爭力比不上日本、美國、德國和中國;協會一名高層說,「要保障價格方面的競爭力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多零件必須從中國、日本和歐洲進口,而中國公司大部分都是用國產零件」。
南韓政府為了鼓勵使用服務型機器人,向買家提供機器人售價7成的補貼,但是沒有規定機器人產地,而且南韓也不對中國進口機器人徵進口稅,而中國機器人本來就已經比南韓機器人便宜了。別說機器人搶人類的工作,在南韓,是連機器人也不一定搶得贏中國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