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示意圖。取自pexels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在家遠距上班,疫情後重返辦公室工作,卻覺得效率不如在家時。神經學家和行為科學家表示,這種集體忘卻如何在辦公室發揮工作效率的現象,有非常合理的科學解釋。
《華爾街日報》3日報導,老闆們可能會覺得,2020年前可以全天在辦公室發揮效能的員工,沒理由在疫情後就辦不到。但神經學家指出,有些人可能已經失去了在開放式辦公室環境下工作所需要的肌肉記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神經科主任卡麥柯( S. Thomas Carmichael)表示,這種肌肉記憶就像你的二頭肌一樣,需要鍛鍊才能增強,而經過兩年多遠距工作後,大腦的選擇性注意力、以及排除干擾的能力減弱,喜歡在家上班的人即使現在多逼自己進辦公室,也會有抗拒感,很難快速「治好」喜歡在家工作的狀態。
陷入「假如」的深淵裡工商組織心理學家斯沃蒂(Cathleen Swody)說,體驗了在家工作的效率後,人們心中對於辦公室隱約產生了不滿,因為回到辦公室就要社交,失去了不受干擾的自主權。
例如紐約一名資深軟體工程師芭比諾娃(Maryia Babinova),2021年就開始逼自己一週進辦公室幾天,結果發現對工作效率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到公司後的30至45分鐘內都在跟大家說早安」,還有,使用公司咖啡機時可能要排隊15分鐘,就算只是浪費一點點時間,加上還要重新集中注意力,累積起來就成為很大的困擾。
芭比諾娃說,現在只有團隊成員從其他城市來訪時,她才會親自出現在辦公室。而在辦公室時,她主要處理那些比較不需要大量心力的案子,才不會拖延到工作進度。
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工作時間科學的助理教授哲吉(Laura M. Giurge)指出,在調整工作步調時,人們可能會不斷拿辦公室環境和遠距工作時比較,大家一想到如果可以在不同環境下工作會是什麼樣子時,很快就會沉溺在「假如」的深海,心理學上稱為「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
哲吉說,「現在我們一去辦公室,就會想到在家上班的『反事實』狀態。我們知道那樣有多好、知道自己在家能夠完成更多工作」。
人們很難忘卻中午的時候可以出去遛個狗、散個步有多美好,或者下午先去吃點東西,回來再繼續拚。心理學家指出,不斷去想自己可以如何更有效運用時間,會讓人更分心而無法專注於現實的工作。
令人焦慮不安的噪音另一個問題是噪音。人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背景噪音。現在很多辦公室的人數比以前少,代表辦公室可能是一會兒很安靜、一會兒又有點吵,這會使噪音感覺更放大,一整天下來連連驚擾注意力。即使是一天在家安靜工作、一天去吵鬧的辦公室上班,這種輪流切換也會有類似的影響。
康乃爾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博恩斯(Vanessa Bohns)說,研究指出,人類需要約20分鐘才能適應背景噪音,但如果出現5分鐘左右的寧靜時刻,大腦就必須重新啟動適應機制,「必須一再適應這些干擾,才能好好工作」。
德州達拉斯軟體開發工程師鄧琳(Lynn Dang,音譯)說,她每週必須進辦公室3天,這3天她大多用來實體開會、做不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工作;去年她開始回辦公室,發現自己無法像在家時那樣專心讀軟體編碼,聽到其他小組開會討論聲、同事講電話或視訊開會的單方發言,對她的感官都是攻擊,「我得在待辦事項裡找出能在辦公室高效處理的事,不然就要加班、甚至週末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完」。
現在已有不少員工、和一些老闆把辦公室視為協調工作內容的場所,而非一個人埋頭苦幹的必要空間。微軟去年公布一項大規模調查顯示,84%員工認為,與同事交流是他們去辦公室面對面上班的主要動機;逾7成的人說,如果知道直屬團隊成員、或較要好的同事會在,他們也會比較願意更常去辦公室。
微軟「未來工作部」總經理史多包莫(Colette Stallbaumer)說,這份調查顯示「我們不能只把辦公室當成專心完成工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