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一艘貨櫃船準備停靠在中國福建省廈門的一個港口。美聯社
根據週二(10日)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中國在8月的出口額大幅增加,創一年半以來新高。但進口則是遠不如預期,顯示中國經濟內需疲軟的狀況持續惡化中,而製造商趕在歐美多國開始加徵懲罰性關稅前趕出貨。
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原本企圖在新冠疫情「解封」後看到經濟猛烈回彈,結果至今所遭遇到的,是房產泡沫破滅仍探不到底,內部信心不足、不敢投資與借貸,經濟持續疲軟。北京當局寄望用出口撐起經濟,但各國已經開始嚴防中國扭曲補貼機制下造成的廉價商品傾銷。
中國海關宣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激增8.7%,遠超過路透社訪調經濟學家預估的6.5%,也比7月的7%增幅加速。
進口額則是僅略微增加0.5%,不如經濟學家預估的2%增幅,也比7月的7.2%增幅劇烈下降。
中國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說:「強勁的出口表現與外貿盈餘對第三季以及全年經濟增長提供正向影響。但是,全球經濟局勢與地緣政治環境相當複雜,中國的出口將會面臨逆風。」
眾多經濟學家都警告,北京當局企圖只靠出口來拉動疲軟的經濟,中國的增長動能將會持續疲軟。各國對中國設立的貿易壁壘也愈築愈高,衝擊到以低價為主要賣點的中國出口貨表現。
週一(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另一套數據顯示,中國8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同期相比下滑1.8%,比7月的年減0.8%更加惡化,也比經濟學家預期的1.4%降幅更糟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撐住0.6%的年增幅,但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0.6%。這些數據同樣顯示內需不振、廠商只能靠降價刺激出貨量,中國還陷在可能長期通貨進縮的惡性循環。
今年稍早草草收場的中共20大三中全會,並未端出強勁的經濟刺激措施,而是喊了非常多「開放」口號,讓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缺乏信心。北京當局一直極力抗拒以大規模赤字財政來刺激國內需求,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不養懶人」,拒絕對受困的一般民眾伸出援手,資源集中在供養黨與國家的人員;一方面是中國過去十多年在房產狂潮中舉債猛增,財政槓桿已經太高,繼續猛加槓桿可能面臨嚴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