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歐洲議會重量級議員包瑞翰:新一屆議會仍將堅持挺台

    2024-06-27 11:46 / 作者 中央社
    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右)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左)交談。翻攝推特@Thaidigsmann
    歐洲議會重量級議員包瑞翰是台歐關係一大推手,他在退休前夕接受中央社專訪。下屆歐洲議會政治光譜改變會否衝擊台灣能見度,他強調挺台獲跨黨派支持;台歐雙邊協定進展慢,他則說要有耐心。

    德國綠黨籍的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在歐洲議會連任3屆議員。近年台灣與歐洲聯盟關係快速進展,尤其即將結束的本屆歐洲議會,過去5年任期通過多項挺台文件,包瑞翰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退休後,他將擔任德國外交部倡議的「德台民間論壇」對話平台德方主席。

    包瑞翰為台歐關係「攻守兼備」。例如,歐洲議會大力支持台歐洽簽雙邊投資協定(BIA),但上屆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始終無動於衷, 他主動委託3位學者研議提出台歐「供應鏈韌性協定」衝擊評估報告,試圖開出一條雙邊協定新路。

    再如今年2月26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在中國官媒專訪中提及「台灣屬於中國」,包瑞翰隔天即在社群媒體X上痛批武契奇靠攏極權政府,並立即在28日歐洲議會大會提案,將此事寫入年度外交暨安全政策評估報告,表明嚴重關切武契奇說法明顯附和中國政府欲以武力脅迫台灣的可能性。

    對於極右派在新一屆歐洲議會席次大增,牽制歐盟政治議題走向,台灣是否該擔心未來議會挺台聲浪可能不如從前,包瑞翰告訴中央社,即將結束的這一屆議會對台灣及其民主前途的支持「非常團結」。

    他說,除了極端的左右兩派,從進步派的綠黨到保守派政黨,總是合作支持台灣民主,以及台灣期待的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當然也包括維護台海穩定和平。

    包瑞翰說:「我相信新一屆議會將會延續同樣的(挺台)方向並堅持下去。」

    一般認為極右派較不關心外交事務,也發生過幾件被中國或俄羅斯政府收買的事,但包瑞翰提醒記者要深入觀察,別用刻板印象來看。他說,部分保守派人士,特別像是「歐洲保守及改革」(ECR)黨團,也跟他一起支持同樣的台灣政策。

    他表示:「其他議題可能大家無意致力於縮短兩極間的巨大鴻溝,但在台灣、香港、新疆、南海和其他有關台海的議題,以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激進和壓迫的政策,我們已經合作過。」

    包瑞翰說,雖然也有左右兩邊的極端人士呼應北京的宣傳,但他不相信這些聲音會有主導性,「我對此非常樂觀」。

    台歐雙邊協定因為可能被賦予正式外交關係的意義,在歐盟執委會和部分歐盟國家阻力仍大。包瑞翰強調,「台灣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也有協定(指ECFA),我們在WTO下有一切權利與台灣建立協定」。

    記者問他若如此,為何幾年來仍難有進展,連促使執委會投入談判前的評估準備工作都遭拒絕。

    包瑞翰說,近9、10年來,他本以為改善歐台經濟關係的最高目標是雙邊投資協定,但他後來從企業回應「不需要」等多重面向了解,「我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條死胡同,所以讓我們務實一點」。

    包瑞翰提到前述「供應鏈韌性協定」,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DG Trade)已表達一些興趣。台灣方面雖反應熱烈,但他仍在等待台灣提出類似主題的對應研究,以促進歐台對話。「所以我們不要回頭抱怨。讓我們努力變得積極主動務實,並具有必要的耐心」。

    包瑞翰表示,要將歐盟27個主權成員國聚集在一起,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國對中國關係也不同,有的對中國依賴程度不高,有的則自覺依賴。「所以你不會只是彈個手指就認為一切將水到渠成。你需要一些說服力,需要協同合作。」

    他強調歐洲對台政策與5年前相較,如今已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例如德國政府首次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文件的歷史性突破,也不過發生在2021年,「所以我們有進步」。

    記者問他,台灣人可能難以理解,在歐盟,為何一個小國賽普勒斯的反對,就可以卡住台灣與歐盟關係的進展。少數能夠綁架多數,台灣只能一直耐心等待27國全部接受嗎?

    「北京說大國比小國擁有更多權利,歐洲不認為大國比小國擁有更多的權利。」包瑞翰解釋,歐盟採取成員國一致決的基本正當理由是,要讓27個大小不同的主權國家一起做事。對小國而言,無法接受只會被大國推翻的命運。

    他嚴肅地說:「這就是我們的遊戲規則。」

    問他對於增進台歐關係,台灣還可以做哪些努力。包瑞翰表示,台灣正推動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包括經營與捷克、立陶宛、德國等雙邊關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雙邊投資關係失衡,歐洲是台灣最大投資者,但台灣相對很少投資歐洲,這點正在趕上」。

    他相信台灣與美國簽署的「21世紀貿易倡議」可成為未來台歐貿易關係範例,更彈性地聚焦處理台歐產業遇到的難題,例如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等。

    包瑞翰認為,台灣也可以協助歐洲獲得更多理解中國的能力。

    他說,過去數十年,許多歐洲國家過於仰賴中國官方設立的「孔子學院」。「現在我們更明白,我們不一定信賴那些機構」,但仍需要更了解中國,包括文化、歷史、語言,同時也需要學習台灣的科技,所以有許多事情正在推進中。
    中央社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