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展望2023系列5-3】投資人注意!3大「產業火車頭」帶你衝出新天地

    2023-01-01 07:00 / 作者 戴嘉芬

    展望2023年,儘管上半年景氣昏暗,但仍有三大值得關注的亮點產業!首先是讓台灣有了「矽盾」稱號的半導體產業,2022年底進入3奈米量產後,2023年先進製程仍持續精進,吸引全球目光;台灣除了半導體受關注,資通訊產業在全球也具優勢地位,隨著電動車產業將躍居綠能運輸要角,兩者結合將擦出火花。而今年全球永續議題也持續發燒,在政策支持驅動下,再生能源產業水漲船高。



    半導體業成台灣矽盾 台積衝刺先進製程 



    台灣半導體產業由台積電領軍,不僅在台灣被視為「護國神山」,對全球經濟價值貢獻大,甚至被稱為是構成「矽盾」的一部分。根據CNN報導指出,台積電的存在讓西方國家有了捍衛台灣的動機;隨著半導體戰略重要性提升,各國也力求半導體製造在地化,讓台積電發展多了地緣政治變數,股價震盪劇烈,但台積電仍預告深耕台灣,先進製程進度「如期進行」,長期基本面穩如泰山。



    台積電在2022年初股價衝上688元天價後,在外資賣超高達100萬張、景氣轉差,以及地緣政治風險聲中,股價自高點拉回318元,跌幅達46%,不少投資人嚇出冷汗,所幸股神巴菲特逢低加碼,穩定市場軍心;台積電2022年封關則收在448.5元,一年大跌166.5元,跌幅約27%。



    依照各機構預估,目前電子業庫存去化與記憶體供過於求狀況,將延續到2023年上半年,直到下半年將逐步復甦。根據SEMI、IEKCQM等研調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6,332億美元(約19兆4264億元台幣),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將下滑6.47%。外資圈則大多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將在2023年上半年觸底,主要理由是消費性電子產品今年價格會更便宜,晶片單價下滑影響毛利率。



    儘管景氣出現亂流,但台灣半導體地位屹立不搖,仍是全球亮點。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預告全球研發中心將在第二季於竹科開幕,準備中的2奈米廠將分別落腳竹科及中科,共計六期工程均依計畫進展中,一席宣示將持續深耕台灣,讓投資人吃下定心丸。




    圖片
    全球半導體產業在上半年將面臨衰退景況,預估下半年逐步復甦。資料照




    目前台積電在南科量產3奈米製程,宣示最先進製程也將根留台灣,屏除「去台化」的疑慮。而2奈米開發符合進度,將在2024年引進High-NA EUV設備,預計2025年投入量產。業界人士說,台積電在台佈局先進製程,將扮演產業火車頭角色,不僅帶動國內半導體上下游各產業,也有機會扶植本土相關供應鏈成為「護國群山」。



    根據BIS、MIC等機構分析,由於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限制持續擴大,加上疫情期間曾造成供應鏈斷鏈情形,因此各國政府為確保晶片供應無虞,皆透過立法及補助方式,鼓勵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生產。業界分析,台積電其實兵分多路,除了應邀海外設廠,更須未雨綢繆,鞏固、扶植在台本地供應商,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分散料源、設備來源風險,其他台廠從中可望找到機會。



    工研院IEKCQM指出,2022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為4兆7204億元台幣,年成長15.6%。2023年雖然全球總體經濟與國際情勢仍有變數,終端需求可能下滑,但新興應用如HPC(高效能運算)、IoT、AI仍在持續演進,預估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達5兆元台幣,年成長率6.1%。其中又以IC製造業成長幅度7%最高,今年產值將突破3兆元。



    拜新興應用不斷升級所賜,對晶圓代工產業也帶來正向發展,今年3奈米應用將成主流,6、7奈米成長則會趨緩,須先解決庫存問題。除了IC製造業外,以IC設計業以年成長率5.1%次之,預估今年產值達1.3兆元,成長力道來自通訊、IoT、HPC領域。最後,才是IC封測產業預估年成長率4.6%。



    外資圈則大多認為半導體產業將在2023年上半年觸底。主要理由是認為消費性電子產品今年價格會更便宜,晶片單價下滑影響毛利率;其次,晶圓廠產能擴張速度正在減緩,二線晶圓代工廠如力積電已開始砍資本支出,台積電2022年第四季生產也減緩,預期半導體庫存天數將自今年首季起回落。



    電動車躍居綠能運輸要角 得三電系統者得天下



    電動車產業2023年將持續在全球風起雲湧,雖然仍受到疫情、戰事、高通膨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球電動車銷量仍維持增長趨勢,且受到各國政策扶持,加上2050淨零碳排目標明確,逐漸成為綠能運輸要角,中長期仍將維持高成長。



    根據MIC預估,2022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從2021年8%增為11%,2025年將攀升至28%。針對全球汽車業逐漸朝電動化、智慧化趨勢發展,促使供應鏈進行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且有助於在資通訊產業佔有優勢的廠商開啟斜槓事業,包括台達電、廣達、友達等均已切入國際EV電動車供應鏈。



    電動車的三電系統,包括電池、電機及電控是電動車關鍵技術。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曾說過,在未來的電動車時代,得三電系統者得天下,未來從相關系統所衍生的商機相當可觀;包括電池材料、電池管理系統、充電樁、各式電子零組件及半導體元件等,成長動能相當值得期待。




    圖片
    全球電動車市場風起雲湧,在今年11月蘇黎世車展上,各車廠都發表新款電動車。路透社




    根據DigitimesResearch及官方資料顯示,鴻海電動車事業將在2025年達到1兆元營收規模,其中包括整車、零組件及軟體。預計銷售75萬台,全球市佔率達5%。另如台達電則從電源供應器領域延伸至動力系統,預計2022年電動車事業營收將成長30%~40%。



    台灣產業鏈具備資通訊技術的既有優勢,可發揮在動力系統與車用電子兩大方面。根據工研院機械所車輛電動化推動辦公室主任張念慈認為,台灣的車電軟硬體原本就擁有優勢,若能彙整這些優勢,打造出高度整合的智慧化系統,就可滿足市場需求;加上中美貿易戰促使歐美日車廠減少與中國零組件合作,而日韓零組件供應鏈也較為封閉,台灣資通訊業者在車電領域的機會非常濃厚。



    特斯拉地位暫時難以撼動



    此外,整合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且具微電網概念的EV電動車充電站,亦擁有潛在龐大商機,估計2022年台灣儲能市場有88億元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可達48%。



    根據產業分析師史聖國表示,目前Tesla龍頭廠地位短期難以撼動,預估特斯拉2023年交車輛有機會突破200萬輛,旗下供應鏈雨露均霑。至於非Tesla供應鏈潛在商機可期,包括傳統車廠、中國自主品牌等,呈現造車新勢力、群雄並起的熱鬧景況。一線品牌陸續推出高階電動車款,對於金字塔頂端客群而言,買輛豪華品牌頂級電動車的誘因會高於買輛特斯拉。



    政策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潔淨地球商機大



    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和2030潔淨能源目標,全球都在尋求再生能源。IEA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全球潔淨能源投資金額將提升至4兆美元。



    尤其剛落幕的2022世界盃足球賽,除了阿根廷國家足球隊隊長梅西生涯最後一踢受全球矚目,主辦國卡達打造首次碳中和的世足賽,也格外引發關注;天然氣大國卡達這次設置800MW的太陽能發電廠,賽事期間作為場館的電力來源。賽事結束後,持續發電供當地使用,此舉凸顯加速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顯學。



    行政院最近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著重在太陽光電、水力發電、離岸風電、生質能、氫能及地熱發電等,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目標,包括太陽能41%、風力38%、水力10%、生質能9%及地熱2%。目前再生能源占比僅6%,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不過,由於全球永續議題備受各國重視,預料在政策支持下,熱度不減,而台灣近年缺電缺水,若能發展再生能源,對企業來說,更是一大商機。



    四大產業供應鏈可創造15萬個職缺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因應2050淨零排放,政府將投入9000億元預算,將創造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4大產業供應鏈,所帶動的投資效益將超過4兆元台幣,整體產值逾5.9兆元,並創造15萬個工作機會。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也說,台灣的綠電產業可投入再生能源投資,使其最大化。以離岸風電為例,經過輔導後已能融入歐美廠商打入國際供應鏈,目前相關投資金額已累計791億元,經投審會核准的外資金額更超過1727億元。




    圖片
    離岸風電建置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的一環。路透社




    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分為上游的設備製造如原料零組件、監控系統、電力系統和風機設備,業者包括中鋼、世紀鋼、天力離岸、上緯、中鼎、東元、台達電、中興電、士電、台表科等。



    中游的整合服務如風場規劃、營造、維護等,包括沃旭能源、森崴能源、中鋼、中興電、台船等。還有下游的發電業如風場開發和發電營運,包括亞泥、中鋼、森崴能源、雲豹能源等。



    在太陽能產業部分,根據資誠再生能源事業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指出,全球太陽能產業鏈包括上游的材料,矽晶圓產業,中游的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產業,以及下游的發電設備系統工程、太陽能電廠等。



    太陽能產業可催生10家上市公司



    台灣太陽能產業主要布局在中游電池片領域,全球產能約占一成,僅次於中國。從2017年開始,太陽能電廠紛紛瞄準模組製造及下游電站系統,並以共組聯盟形式進軍市場。預料在政策支持之下,太陽能電廠開發數量將大幅成長。預估太陽能產業產值為1兆元,將催生出10家上市公司。



    此外,氫能也被列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的前瞻能源。



    陳正祺表示,在氫能發電部分,台電與西門子已開始進行「混燒氫」實驗計畫。而中鋼、中油正在進行的「鋼化聯產」計畫,是把煉油中產生的廢氣,轉換給中油使用。未來氫能發展也將走向國際化,與加拿大、澳洲、日本一起發展,包括開採「綠氫」、「儲運」都開始進行。



    在國內部分,目前已開始用碳捕捉技術來發展「藍氫」。陳正祺不諱言,氫能在國內還屬早期發展階段,還無法達到商業化量產,2030年會比較成熟;預估再生能源產業榮景可望持續到2030年。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