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報專題】俄烏戰爭讓各國重寫能源計畫 現在擁核還來得及嗎?(下)

    2022-09-20 09:58 / 作者 林宜萱

    核電優勢



    俄烏戰爭讓歐洲重新省思能源供給的配置。據歐盟執委會數據,2019年,歐盟60%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其中,進口煤炭47%來自俄羅斯,41%進口液化天然氣和27%進口石油亦然。



    最理想的方式是風電、太陽能、潮汐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和石油,問題是電力儲存技術還不夠先進,無法在沒風、沒太陽的情況下提供充分電力。這代表每個國家的能源組合都需要一個「穩定」的項目,把煤炭換成相對乾淨的液化天然氣原本是最不花錢的選擇,但戰爭讓它的隱性成本浮上檯面,核能就成了最「穩」的能源。




    圖片
    印尼勿加泗( Bekasi)一座麵粉加工廠在屋頂鋪太陽能板。路透社




    核電不但不會受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影響,而且也是零碳排。早在俄烏戰爭前,國際能源署(IEA)曾表示,核能規模在未來20年內必須擴大將近1倍,才能實現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



    核電的另一個優點是便宜。風險評估公司的專家懷特沃斯(Alex Whitworth)說,傳統核電廠在從啟用到除役的平均發電成本不到燃氣電廠的一半,和燃煤差不多,促使許多國家復興核電。



    人類還有15年可以浪費嗎?



    核能發電成本雖然低,但是初始成本可是超級高,建造過程也緩慢。波蘭計劃興建的核電廠,與美國喬治亞州瓦格陀核電廠(Plant Vogtle)正在建造的3號與4號反應爐是同一型;瓦格陀核電廠2013年就開始建設這兩座反應爐,明年才可能商轉,比預計中晚了6年,且營建費用比預算高出一倍,達到300億美元(約9348億元台幣)。



    法國電力公司(EDF)在英國建造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Hinkley Point C nuclear power station)啟用時間也延後10年,預計2027年6月才能商轉,建費比預算高30億英鎊(約1077億元台幣),總費用預計落在250億至260億英鎊(約8972億元至9333億元台幣)之間。EDF表示,延誤和成本上漲的原因是疫情導致人力和供應鏈不足;不過即使沒有疫情和戰爭,工程也可能延誤15個月。



    《時代》雜誌指出,傳統的核反應爐從開工到商轉至少需要10年,即使是新一代的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R)也要至少4年。而且無論新舊型,核廢料始終都是問題。



    駐法國核電專家史奈德( Mycle Schneider)也指出,一座核電廠從規劃、許可到建設,至少需要15年,這個時間不僅對於因應俄烏戰爭造成的天然氣危機而言太長,對氣候危機來說也拖太久。




    圖片
    斯洛伐克莫喬夫采(Mochovce)核電廠。路透社





    圖片
    斯洛伐克莫喬夫采核電廠工作人員為新機組安裝燃料。路透社




    顯然,如果要透過核電來擺脫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建造新核電廠可能有點來不及;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能源政策專家庫贊科(Caroline Kuzemko)表示,如果有20年來讓歐洲擺脫俄國天然氣,核能也許可以做到,但無法解決燃眉之急。



    舊核電廠延役或許還是個辦法,不過,要考量機組過舊可能導致的核安問題。然而,核電廠的服役年限又是個謎。美國能源部一篇文章指出,「美國核電廠正在證明,年齡只是個數字」,美國92座運轉中的反應爐平均已服役將近40年,其中有88座已獲准延役20年至2030年代,更有15座已經申請二度延役,也就是想運轉到80歲。



    即使有了核能,也不見得能確保能源供應安全。核燃料所需要的鈾礦和天然氣一樣容易受地緣政治影響;彭博新聞一篇文章指出,去年全球反應爐所需要的7.5萬公噸氧化鈾,有62%來自中國、前蘇聯國家、伊朗、巴基斯坦,光是哈薩克就佔了40%,且哈薩克是內陸國,無論陸、空幾乎都必須經過中、俄、伊朗和巴基斯坦,唯一出口是穿越裏海到亞塞拜然。



    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新核電技術



    在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影響下,沒有任何能源是絕對安全的。歐美今年的水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就深受熱浪與乾旱衝擊,影響發電量。



    在1990年代就做過核電廠戰時評估的斯洛維尼亞,目前仍有三分之一電力來自核能,其目標是到2033年完全淘汰煤電。該國的核能學會會長薩格(Tomaz Zagar)表示,在俄烏戰爭前,該國有兩種規劃,一是可再生能源+燃氣電廠,二是將可再生能源+核電。




    圖片
    德國施塔德蘭的下韋瑟核電廠(Unterweser Nuclear Power Plant,後方圓頂)與附近的太陽能公園。路透社




    薩格說,以前,天然氣被認為風險比較小,但戰爭使核能急起直追,對中東歐國家而言,「核電廠本身、甚至核電廠被攻擊的危險性,都遠低於戰爭本身」。



    核電技術也持續進步中。目前,被稱為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可能會是一帖解方。由於模組化,各部位零件可以在工廠製造,用拖板車運到指定地點,在該地進行組裝,大小約是標準核電廠的十分之一,完工速度較快、成本較低。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快中子可以使鈾238衰變為鈽-239再利用,降低核燃料的浪費。



    《時代》雜誌引述一名西方外交官說法,認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使核能回到主流能源舞台,「許多國家都在關注這種技術,並為小型反應爐進行不同的設計」。



    當然,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還是有核廢料的問題,且由於機動性高、較容易出口,更可能使恐怖組織或國家取得核能技術,並發展成核武。不過,就能源問題本身而言,如果沒有鐵了心要廢核,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有望成為許多國家的新選擇。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