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情緒一週內二度席捲全球金融股,本週稍早美國矽谷銀行(SVB)才突然宣布倒閉,接著是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股價15日一度暴跌31%。瑞士銀行業向來被視為謹慎可靠,但瑞士信貸醜聞不斷重創信譽,大股東拒絕增資,導致這次崩盤。
本文整理彭博新聞、《衛報》、《瑞士資訊》(Swissinfo)報導,以Q&A解釋這次瑞士信貸銀行危機。
*2022年6月:一名員工在2007至2008年幫助加利亞毒販集團洗錢,使瑞信成為瑞士第一間因洗錢而被定罪的主要銀行。
*2022年2月:個資外洩,舉報人將1.8萬個瑞信帳戶資訊提供給媒體,經《衛報》、《紐時》等國際媒體追查後,發現持有這些帳戶的許多名人涉及貪汙、販毒、人口販運等。
*2021年10月:捲入莫三比克的「鮪魚債券」(tuna bond)貪汙案,被罰款4.75億美元。
*2021年3月:英國Greensill資本和美國Archegos資本管理公司接連倒閉,瑞信對這兩家公司投資共逾150億美元,不大可能全數回收,因此面臨數十億美元損失,讓人質疑瑞信對金融業務似乎管控不佳。
*2020年2月:瑞信執行長譚天忠(Tidjane Thiam)僱用私家偵探監視前任高層,醜聞爆出後下台。
在Greensill資本和美國Archegos資本公司倒閉重創瑞信後,人們對於瑞信財報的準確性、以及和投資對象之間的私人關係本已十分擔憂,本月更加惡化。
美國證交委員會本月9日質疑瑞信的年度財報,瑞信因此延後發布財報;14日,瑞信揭露自己在2021和2022年財報中發現重大缺陷,「集團對財報的內部控管失效,因其沒有設計和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流程來識別內容出錯的風險」。
據美國證交委員會文件,瑞信2022年淨虧損80億美元,隨著客戶轉出資產,瑞信2022年約有1330億美元淨資產流出。
持股10%的瑞信最大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銀行(SNB)15日拒絕增資,瑞信董事長雷曼(Axel Lehmann)又堅持公司財政狀況良好,不會向瑞士政府求援,嚇到投資人,瑞信在瑞士股市的股價15日盤中一度暴跌30%,跌破每股2瑞郎,創下新低。
瑞信避險用的信用合約交換(CDS),1年期合約價躍升至836個基點;債券價值跌到面額80%以下,這個水準通常顯示銀行陷入困境,即使是4月就到期的債券價格也低於面額。
這些跡象加劇外界對於全球金融業的恐慌。瑞信是歐洲信貸資產規模第17大的銀行,資產規模遠大於本週稍早倒閉的矽谷銀行,對全球金融體系影響更深。
瑞信客戶主要是超級富有的有錢人和大企業,而非一般儲戶。和矽谷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也不同,瑞信擁有大量流動資產可以調用,獲得瑞士央行的貸款也比較容易,且不像其他銀行那樣對利率變化非常敏感。
瑞信去年10月已發生嚴重資金外流,因此建立更多對鉅額提款的緩衝機制。據彭博銀行專欄作家戴維斯(Paul J. Davies),瑞信仍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來償還半數他行存款和貸款負債;瑞信執行長柯納(Ulrich Koerner)表示,該行的流動性覆蓋比率顯示,瑞信在高壓時期仍能應付一個月以上的大量資金外流。
瑞信股價暴跌,歐洲金融銀行類股也都下挫。《衛報》指出,在這種時刻應該謹記,股價反映的是投資人情緒,而不是資產負債表上的真實壓力。
市場波動可能導致客戶恐慌,出現擠兌的情況,這種情況對仰賴客戶現金流的小銀行來說確實有風險。如前文所提,瑞士信貸為大型銀行,被瑞士監管機構視為「大到不能倒」,金融危機後也有監管機構每年進行壓力測試。
瑞信去年啟動重組計畫,裁員9000多人,打算剝離1990年收購的美國波士頓投資銀行、出售部分證券產品部門。不過,最根本的問題是瑞信的財報控管缺陷能否解決,否則只會重蹈Greensill和Archegos資本公司倒閉後帶給瑞信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