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衛環委員會審議基本工資,藍綠委員針對議程討論。廖瑞祥攝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今(10/18)審議《最低工資法》草案,當中的「應參採、得參採指標」及是否公式化引發熱烈討論。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受訪時表示,參採指標爭議大不意外,從行政院版來看,應該可以再增加1項應參採指標;至於審議委員會跟研究小組的組成出現疑義,反而很意外,但國外確實也有脫鉤的作為。
李健鴻指出,這是行政院版《最低工資法》草案首度送入立法院審議,在此之前有其他立委提案,要整合恐怕並非易事,但看到爭議之外的討論確實值得深思,如歐洲某些國家確實規範最低工資不能低於前一年,若遇到經濟狀況不佳、通膨等,會由國會議員來審查最低工資,拉到更高層級。
李健鴻也說,成立研究小組研究最低工資審議事宜,原本預想爭議不會太大,但有立委建議希望研究小組跟審議委員會的學者不要全部一樣,是不錯的討論,他個人也不建議研究小組跟審議委員會都是完全不同的人,再最後的建議案出現太大落差,也不是一件好事。
他舉德國的最低工資法為例,到2018年才實施,
在審議委員會中,勞、資、政委員具有表決權,但學者僅有發言權,主要認定學者是中立客觀的角色,一旦參與投票就會有選邊站的疑慮,讓學者的公信力下降,這部分或許可供參考。
對於本會期要通過《最低工資法》草案,李健鴻認為,只要執政者有心要過關不是難事,會慢慢收斂在3個部分,應參採指標、行政院最終決定權及研究小組的組成,但最大爭議會回到應參採指標,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再增加1項,讓審議更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