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以前我們想去、人家不來」 台積電招德國交換生為大學開路

    2023-10-02 07:00 / 作者 吳尚軒
    台積電赴德國設廠,也為大學的國際交流開啟新契機。資料照片。路透社
    台積電將在德國設廠不僅是產業要聞,伴隨而來的人才培訓計畫更使國內大學為之振奮,以理工掛帥的合作學校,無不寄望趁此開拓嶄新契機,爭取更多學生交換,甚至教授合作研究機會,多名國際交流主管受訪時皆告訴《太報》記者,過去與德國等國交流不易,「我們很想去、德國不想來」,如今情勢反轉,而勞動學者則認為,與以工會制度聞名的德國深度交流,有助於提升科技業的勞動意識。

    當清華大學全球長嚴大任接起記者電話時,時間已經是晚上接近10點,人在機場的他,正要飛往下一個國家簽署雙聯學位,談到這陣子的學術國際交流,欣喜地直說這陣子氣氛非常熱絡,「可以說是台積電帶領大家衝出來的。現在就是一個牽一個,以前可能是我們求人,現在情勢有點反轉。」

    時間回到9月19日,在台積電宣布將於德國薩克森邦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設廠後,為了尋求科技人才,德國政府在台灣成立薩克森邦科技處駐台辦事處,當日會上並由台積電、薩克森邦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下簡稱TUD)簽署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協議,規劃薩克森邦境內11所大學將由邦政府資助,在TUD協調下,每年選送最多100位學生前來台灣。

    這些學生將來台接受約6個的月培育計畫,在台灣合作的大學讀完4個月、共15個學分的半導體學程後,再到台積電位於台中的廠房進行2個月訓練,首批學生並預計2024年2月前來台灣,以順利銜接6月梯次。

    對此媒體質疑,此計畫和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遭遇的阻礙有關;日前,台積電預計於2024年落成的亞利桑那廠一度傳出延宕的消息;在人事招募遭遇困難的情況下,台積電意圖從台灣引入500名勞工至當地,卻遭到亞利桑那州工會指責引進廉價外籍勞工。

    對此,TUD校長史托丁格(Ursula Staudinger)當日受訪時則表示,「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已經汲取經驗」,德國針對半導體人才培育有完整的體系與生態鏈,對於台積電赴德國設廠仍樂觀看待。

    台積電與德國薩克森自由邦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簽署「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協議」。TSMC提供

    對於嶄新的合作模式,嚴大任受訪時證實,清華大學是此次合作學校之一,這些德國學生完成訓練後,預計會回台積電德國廠,「有點類似儲備幹部」,除了上課學習專業知識外,關鍵其實更在於他們在台灣的歷程,「體驗過台灣風俗民情後,之後回德國比較容易融合,否則其實遠距離也可以上課,不用大費周章跑過來。」

    半導體業引全球矚目 大學主管盼與互惠

    據了解,台積電此次合作計畫學校除了清大外,還包含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以及中興大學,這幾所學校的共通點,都是日前透過《產學創新條例》,設立半導體相關的重點領域研究學院,隨著台積電在世界舞台衝鋒陷陣,過去在產學上緊密結合的大學也跟著嚐到甜頭。

    陽明交大是台積電重要人才搖籃,國際長徐文祥對於眼前計畫則坦言,過去歐美國家學生來台意願不高,或者人數上不多,這次一次就來100人,能有這樣機會全仰賴台積電,「以前是我們很想去、德國不想來,但現在就方便了,他們也會重視禮尚往來。」

    歷年台灣歐洲境外生人數。太報製表

    徐文祥說明,德國交換生來台後不另外開設專班,而是直接隨班選課,要修哪些學分都是由台積電指定,陽明交大本來和台積電就有合作元件整合模組及半導體製程模組課程,也早就設立國際半導體學院、開設EMI全英語課程,此外電機系、物理系、材料系、機械系等系所也會負擔相關課程,全校研究半導體相關領域的教師就有160位,絕對能夠提供所需課程。

    台科大主任秘書呂政修則表示,台科大本來就有不少學生會去TUD交換,雙方早有合作默契,也是促成此次合作的一項契機,目前台科大主要特色是有兼顧設備、製程的學程,是相較於其他學校較明確的特色,預計會讓德國交換生修習相關課程,「這不只是幫助企業培育人才, 或許未來可以往更大的計畫執行。」

    呂政修回憶,他8月出差歐洲,比利時的新魯汶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的校方也對IC設計深感興趣,這令他印象深刻,到了捷克同樣有收到洽詢,半導體如今對世界是非常有吸引力,而這正是台灣的機會。

    疫情下人數增長 台生留歐意願持續增長

    不少台灣的前段大學,都致力於拓展歐洲生源與學術交流契機,政府部門也有相應計畫支持。比如教育部在9月初,便配合國發會政策推出擴大境外生招生計畫,鼓勵大學以聯盟形式於海外設立招生基地,招生來台就讀半導體、STEM相關領域,當中並鼓勵設有重點領域學院的學校開拓歐美生源。

    檢視台灣境外生就讀情況,疫情爆發以前,每年境外生規模約為11至12萬人,其中來自歐洲國家的境外生約為6000至7000人,佔總人數約5%至6%;疫情中雖一度跌宕,但疫後隨國際交流、留學風氣回穩,2022年境外生總人數回升10萬人規模,其中歐洲學生則約為4000人,佔比僅約4%。近年來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始終是境外生最大來源,3國相加便超過一半人數。

    往另一面來看,疫情前台灣海外留學生人數約有7萬人出頭,留學歐洲者約9000左右,佔比僅13%,然而2022年台灣海外留學生約5.3萬人,歐洲國家成長為1萬,佔比近20%,熱度不減下,大學端摩拳擦掌所求的不僅是眼前計畫。

    歷年台灣留學歐洲國家學生人數。太報製表

    台積電領頭 大學端盼建立國際產學合作新軌

    嚴大任坦言,「短期來說的效應是增加交換生,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帶出更多合作機會,尤其是送學生到歐洲留學,事實上今年(2023)7月,清華大學就已經借此機會和TUD簽訂不限領域的交換生合約,同時也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s)簽約,未來學生可免費前往實習,還可擁有每月1000到1300歐元的獎學金,未來也希望進一步推動更多雙聯博士學位,或合作研究計畫。

    徐文祥則談到,過去要開拓歐洲的交換、留學、姊妹校等機會相對困難,相關的合作計畫,多是透過國科會等學術、研究機構的計畫,然而此次特別之處,在於是企業攬才帶動學術交流,對此他認為,台灣除了台積電之外,尚有許多國際化企業,或許未來能夠將此模式進一步套用到其他產業、領域,也能拓展到教師的交流、研究合作等面向,這就是學術國際化的目的。

    徐文祥認為,近期政府也鼓勵大學加強招收東歐境外生,藉由這樣的模式可以打開新契機,比方說開創新模式,東歐國家的學生可以來台灣短期就讀之後,到德國的台積電工作,這樣就會對學生有不同的吸引力。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所長、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劉梅君則指出,讓德國學生接受台灣技術訓練,對台積電來說是好事,而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德國的工會制度世界聞名,企業員工組織工會、團體協商、擁有共同決定權是德國的DNA,「無法想像德國台積電不會有工會」,藉由這次的計畫,不管是在大學學習或在廠房實習,可能都有機會讓台灣人在交流過程裡,認知到勞動權利如何運作,這是她期待可以產生的影響,否則台灣工程師過去的養成過程裡,往往很難有機會培養勞動意識。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