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不是這樣說。
我們要從客觀的事實,以及事件的先後去看,有些事情已經發生無可逆轉,此時討論無濟於事,必須站在現狀探討可能方案。若我們堅持長程規劃,凡事都訴諸後代子孫,基本上成不了事。
而筆者覺得,藻礁這件事可以當做很好的教材,供讀者思考。天然氣接收站是為了桃園大潭天然氣發電廠,所以維護藻礁這個問題,可以指出兩方向。
有可能更改接受站嗎?
理論上做得到,但台灣屬於天然氣進口國,需要天然氣運輸船(LNG船),這可不是小漁船,連同裝卸設備,需要專門港口。
天然氣從港口輸送到發電廠,一種方法是管線,另一種就是天然氣運輸車(LNG車),想也知道管線運送比較省能源,所以LNG船靠岸後,總得要用管線送到發電廠。
如果是為了藻礁,要改到其他地方,就得考慮距離與地形,離大潭最近的大型港口是台北港,沿岸距離超過40公里。
如果我們支持長距離管線,那麼要怎麼架設?高架還是平面?離岸還是沿陸?你總要選一個辦法,不能說這不關自己的事情、要政府想辦法。
就先不提新北市願不願意在八里或是林口擴建港口供LNG船使用,管線的鋪設就是一大問題,海底管線還有後續維護,不是只看建造成本這麼單純。
這還不提安全性,如果大型儲氣槽是潛在大型炸彈,那麼整條海岸都是潛在炸彈,或是滿街跑的運輸車豈不是更恐怖。
當然,如果有國防考量,將解放軍可能登陸地點附近,順便埋設密密麻麻的火焰發射器,燃料使用天然氣…好像也不是不可以,不過這跟環保好像衝突很大?
天然氣接收站的本質是穩定供電,若我們不要燃氣發電,那麼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現狀是沒有,原本可能的替代方案,是核四廠以及深澳燃煤廠擴建計畫,不過核四現狀形同廢除,不可能重啟,要重建不如重新覓地蓋核五;深澳計畫重啟曠日廢時,跟核電廠一樣都趕不上現有發電需求。
而且這兩個替代案的發電量都比不上大潭燃氣,依照汙染程度而言,燃煤遠高於燃氣,核廢問題依舊無解,筆者想不通有何立即可行,數年內可替代的方法。
講白了,停止大潭運作,藉以消滅天然氣接收站的必要性,現狀做不到,而且本來就沒有可以替代大潭的方案,無論從發電量或是環境成本來說皆是。
若要改變接收站位置,目前只有台北港成本最低,但管線成本無論如何都規避不掉,耗能跟污染更大。
所以藻礁的重要性,是否高到可以忽略上述的一切?
這邊會有人提到南電北送,或是電廠是為了工業發電,降低污染工業電量就可以滿足需求等等。這說法筆者不反對,也不認為說錯什麼,但有一些客觀事實,讀者要先接受。
首先,經濟發展跟發電量成正相關,台灣只要還要有工業,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科技業,電力需求就是存在,且經濟越繁榮,耗電量越大。
消滅工業就是大量失業,而台灣除了工業外,沒辦法承擔這麼多的轉業壓力。
其次,電力輸送會耗損,距離越遠耗損越多,理論上電廠距離主要工業區是越近越好,理想的方式是分散式、智慧式電網,或是每個工業區附近都有備案,像是太陽能跟風力,可以降低火力電廠的壓力。
再者,台灣電廠並非集中在北部,但人口活動最多的卻是北部,電廠不蓋在北部,就永遠會有耗能跟不公平的指責。在這時候躲避南北發展問題,還要別人不要戰南北,豈不偽善?
解決問題要有實際方案,不是兩手一攤就說政府該解決,這是找碴。
舉上述的案例就好,儲氣槽有安全疑慮,不要桃園觀音人承受,所以新北八里人承擔就很好?大潭燃氣廠製造汙染,故深澳人燒煤、貢寮扛輻射就很有道理?
而且,凡事都有成本,藻礁也許非常重要,但到底多重要?重要到何種程度?
如果標準是寧可工業區停電,失業率暴增20%,一平方公尺的藻礁都不能破壞,那就老實說出來。若是為了藻礁,電廠就是得蓋在其他地方,就算南電北送耗能暴增也要承擔,那全國電費上漲好不好?還是有人提優化輸電線路,就可以省下幾座電廠的發電,但這要花多久時間跟多少錢?
你不能只談價值,卻不談價格、不問成本、不計代價,這不是討論解決問題的態度,只是在找麻煩。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