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出席安永企業家活動。陳品佑攝
環球晶2020年宣布以約近新台幣1300億元併購德國世創,但最終因德國政府沒有點頭而於2022年破局,因而產生的併購損失還吃掉環球晶一個股本。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今(25)日再談這一堂「昂貴的課」,
她分析,地緣政治之下已讓企業跨國併購案日益困難,尤其台灣更是「Double的難」。徐秀蘭表示,反倒是如今「逆全球化」趨勢興起,再考量到貨品運輸過程的碳排量,
如今企業跨國策略上,「併購」已不如「自建」,環球晶的策略就是直接把工廠建在最大客戶邊上,而且最好當地政府還能提供建廠補助。徐秀蘭今天以2022年《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得主身分,參加2023《安永企業家獎》論壇,在與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對談時,謝金河單刀直入提問, 環球晶能有今天,是靠併購做大,但環球晶併購世創沒成功,也給環球晶上了一堂珍貴的課。在地緣政治緊繃下,台灣企業面臨哪些挑戰?
徐秀蘭坦言,世創案確實是「很昂貴的一堂課」,也因此讓這一兩年環球晶的EPS「下來了一點點」。
環球晶昔日靠併購茁壯、如今策略已調整她說,從2000年起至2020年的過去20年,環球晶成長動能80%來自「併購」,只有20%是靠「自建」。如今環評晶在全球9個國家有18個工廠,只有3個廠是自己蓋的,其他15個廠都是靠併購而成。
但2020年發起德國世創併購,但最後只差德國不同意,以失敗告終。徐秀蘭分析,背後原因可能包括德國總理從原本的鐵娘子梅克爾換成蕭茲,有些政治上的理由。
她坦言,當時隨著併購案到期日接近,在還沒確定失敗前就大約知道併購成功的難度越來越高,已沒太多奇蹟,當時就做很多思考與內部討論。
地緣政治讓企業跨國併購難,台灣更是Double難從這一堂昂貴的課領悟到,如今企業跨國併購難度越來越高,尤其是關係到各國的重要關鍵技術公司,併購案都很難。
而且「跨國難,台灣更難」。因為很多國家會把「台灣」等同「中國」或即將變成「中國的一部分」。現在核准是賣給台灣,可能30年後變成中國公司,若不想企業賣中國,就會否決賣給台灣。跨國併購在地緣政治下對各國已很困難,而對台灣而言又是「Double的難」。徐秀蘭說,經過反省後已認知到,高科技、或政治敏感性產業,在「逆全球化」情勢下,就要分散。
理由之一是因為,跨國併購案要各國都同意,現已很難拿到這麼多國家全數通過,這會讓你付出代價非常中,中間律師等成本都很高,花很多錢,但最後拿不到。也因此,前一兩年環球晶EPS下來一點,就是併購案要認列虧損。
第二個理由是,對於敏感性企業、產業,以前都認為「併購」會優於「自建」。只要錢籌夠了,他的IP、產能、員工、客戶、就變成你的。
「自建」既能拿政府補助,又減少運輸碳排與風險但現在不同了,現在一樣的錢,若改為自建,1塊錢可以當成1.2塊錢或更多來用;因為若你是關鍵企業時,越來越多國家為了保護自有國家技術完整性,
各國政府都在補助建廠,但「買公司」卻沒有國家會給補助,反而建廠可得到各國政府補助。因此,與其併購冒很大風險,不如不要排除自己建廠的可能性。徐秀蘭也說,自己建廠的好處還有符合ESG。越來越多企業的碳中和期程要往前拉,過去2050,現在都要2040或更早,而碳排過程中,運輸也是重要原因。若品質和各國一樣,若工廠在你隔壁會優先拿到訂單,因為運輸碳排低。也避免了戰爭引發風險,或氣候變遷水位過低,貨無法如期到達。
她說,如今環球晶的策略就是將工廠建在最大客戶邊上,最有優勢。若那個客戶國家剛好又有建廠投資補助,就是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