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an Help,口罩外交,翻攝自衛福部網站
2020年5月7、8日,一部由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上銀科技籌拍的紀錄片《創罩奇機》在台北、台中首映,片中記錄了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台灣口罩如何從「一罩難求」,到供需無虞,最終還有餘力進行「口罩外交」的過程。《創罩奇機》還被譯為英文版,藉以在國際上宣傳,台灣民間能量是如何不計得失,在短時間從無到有照顧國人健康。
這當中有工具機業者的投入,工研院、精機中心、金工中心等法人動員,更有口罩業者、國軍弟兄不眠不休的加班生產,台灣口罩也從原本只有2條產線、主要仰賴中國大陸進口,40天內建置出92條產線,日產3000萬片的量能,「口罩國家隊」正式成軍。
而時任經濟部長沈榮津也因指運調度有功,外界稱他「口罩國家隊隊長」,並被拔擢為行政院副院長。
蔡總統於2020年3月9日訪視口罩國家隊之一的「易廷企業有限公司」。 總統府提供
除了口罩國家隊,在新冠疫情期間,各種防疫國家隊應運而生,例如,生產防護衣、隔離衣的業者被稱為「防護衣國家隊」,經濟部與呼吸器業者籌組的「呼吸器國家隊」。一時之間,國家隊成為疫情下的另類關鍵字。
2021年,包括英國AZ、德國BNT、美國莫德納等生技醫藥大廠開始研發新冠疫苗對抗病毒時,台灣一堆人也想要有自己的「疫苗國家隊」,當時呼聲最高的分別是高端、聯亞、國光等3家業者,但最終只有高端疫苗通過衛福部的緊急授權,於2021年8月23日開打。
到了2022年,當全世界防疫政策走向「與疫共存」後,快篩試劑就變成必要防疫物資,於是乎,「快篩國家隊」也順勢成軍,包括泰博、寶齡富錦、台塑生醫、凌越生醫、安特羅也開始加班生產快篩試劑。
口罩國家隊 藏設備於民間如今,台灣已口罩解禁,防疫政策也不再強調染疫者要隔離至快篩陰性才能出關;疫情流感化後,民眾接種疫苗的積極性也降低;那麼,疫情過後,口罩、快篩劑、防護衣的生產業者,該何去何從?
當初親身參與「口罩國家隊」成軍的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回憶,當時疫情來得又急又突然,面對未知病毒,大家都很恐慌,所幸,台灣還有為數不多的口罩生產業者,只要有設備就可以立即生產。
因此,政府花了1.8億元,藉由法人、機械業者的通力合作,快速組裝60部口罩生產機台,再透過甄選制度,選擇合適生產業者交付機台;符合條件的口罩生產業者,以折合機台設備的成本交付口罩,之後設備就贈與給業者,讓「機台藏在民間」。
舉例來說,政府投入1.8億元組裝60台口罩生產設備,相當於每台機器成本300萬元,業者生產300萬元等值的口罩交給政府,機台就歸業者了。
楊志清說,機台雖已交赴給業者,但當時政府也是動用了民間量能、調動人力,加班趕工生產設備,當時設下10年的耐用期限,10年內業者若移轉設備要向政府報備,政府也會對業者設備進行稽查。未來,一旦再度發生不可測的情況,依然要發揮政府與廠商一體的精神,接受生產調度。
業者可趁疫後條例申請升級轉型補助當民眾都「脫罩」後,業者會否無以為繼?楊志清表示,疫情時動用了民間資源,結束時當然也要細膩處理。為了表達對業者的關切之意,蔡總統日前已先在3月17日赴基隆參訪口罩國家隊-順易利實業有限公司。
蔡總統當時表示,口罩產業在疫後時期絕對不會孤單,政府會陪同大家拚升級轉型。因此,在《疫後特別條例》裡,經濟部也特別編列投入110億元,將協助製造業邁向低碳化、智慧化生產。
楊志清說,藉由《疫後特別條例》預算,中小企業若有意推動升級轉型,改造產線、生產設備與環境,都可向政府申請升級協助。政府資源也會持續對民間業者開放,主動與業者接觸,了解對升級之路的想法並予協助。
韌性物資 國內生產會維繫一定量能楊志清也認為,口罩應不致變成「蛋塔效應」;一則是疫情之後,民眾對個人衛生的意識抬頭,還是會持續做相關準備。這從各國政策雖然走向「脫罩」,但針對醫療院所仍維持相關管理機制就可見一斑;再者,現在口罩生產朝多樣化發展,除了醫用平面口罩,更有各式彩色印花供民眾選擇。
至於口罩會否變成戰備物資,國內也要維持一定的供給嗎?楊志清表示,這涉及衛福部國家醫療器材準備,會交由衛福部來通盤考量。
而蔡英文在參訪順易利實業時就已給出了指示;她說,雖然國內疫情逐漸平穩,戴口罩的規定已經陸續放寬,「但是醫用口罩仍然是關鍵的防疫物資,對於重要防疫物資,我們依然希望能夠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事實上,疫情之後,除了衛生醫療資源,各國都在梳理「關鍵韌性」產業,要維持相當程度的自給率。這也是新冠疫情為各國上的最寶貴一課。
楊志清舉例,包括早年基礎工業裡的鋼鐵、與民生物資有關的石化業,後來又有半導體,之後,大約糧食自給率也會有一定考慮。
糧食安全下 台灣也需要農業國家隊近來的缺蛋危機,讓民眾大呼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台灣居然連雞蛋也要進口。除了官方說明的禽流感所致,不少專家也示警,台灣糧食自給率的嚴重不足,農業部門應予以正視。
政治大學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表示,日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農業政策轉向發展精緻化農業,讓日本農業活下來,但台灣反而消失了。如今更在政府全力發展太陽光電政策下,「種地」變成「種電」。
殷乃平說,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1%,代表百姓餐桌上有近7成的食物都是靠進口來滿足。農業部門要重新規劃生產來因應全球變局,不只能變成「太陽能」,也不能每逢困境都用「補貼」來解決。
不論是旱災休耕的停耕補貼,或是鳳梨、釋迦、石斑魚出口受挫的補助,殷乃平表示,這都是短期救急的作法,無法持久,而且治標不治本。農業部門要重新思考台灣的農業政策,否則台灣本身農業是無法支持經濟發展的,更影響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