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碳定價時代來臨 環境部公告碳費三子法 年底前完成費率審議、115年開始繳費

    2024-08-29 20:03 / 作者 綜合中心
    環境部長彭啟明。資料照,廖瑞祥攝
    環境部今天(8/29)發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並公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完成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且年底前公告費率,宣告碳費制度上路後,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時代,未來也將結合公私部門資金,使碳費制度成為臺灣綠色成長的新動能。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參考國際做法,未來將啟動公私部門基金參與綠色成長動能,包括由國發基金挹注百億成立「綠色成長基金」,以及由保險業及金融業資金挹注資金鼓勵「綠色金融創新」,另透過高碳排產業、創投業者投入「台灣淨零基金」,鼓勵企業低碳轉型。

    環境部指出,預計於9月9日召開第5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就不同費率情境對於個別產業衝擊進行討論,預估可於年底前完成費率審議及公告,以完成我國碳定價制度最後一塊拼圖。而碳費收費辦法明定,碳費徵收費率公告生效次年起,每年5月底前依前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繳費。亦即,倘費率114年1月1日公告生效,115年5月要繳交114年全年排放量之碳費。

    環境部強調,碳費徵收目的為加快、加大減碳腳步,碳費制度上路後,如碳費徵收對象都能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2030年可減少37百萬公噸CO2e,約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的14%。

    環境部表示,將協同經濟部展開10場以上說明會,並保留充分時間讓事業準備及規劃至2030年之減碳措施,尋求最適合本身的減量途徑及技術,輔以優惠費率及經濟部相關協助機制,創造綠色成長契機。

    環境部今年4/29預告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草案,審酌各界對碳費三項配套子法的意見及建議後,進行條文內容調整,在「碳費收費辦法」方面條文明定,碳費徵收費率公告生效次年起,每年5月底前依前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繳費。

    資料來源:環境部


    收費對象包括符合「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且其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另外,考量同一行業內公平競爭因素,事業於計算收費排放量時,原則可扣除起徵門檻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碳費計算方式則為:「收費排放量」乘以「徵收費率」;在「收費排放量」計算參考歐盟、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家作法(如:給予部分免費核配或免稅額),於收費辦法中設計排放量調整機制,以避免發生碳洩漏情形。

    環境部強調,事業須先取得經核定後之自主減量計畫,才能申請高碳洩漏風險行業認定,分三期適用不同之排放量調整係數值。另排放量調整期程,將綜合考量國際免費配額退場時程、我國減量成效及產業國際競爭力等相關因素另行公告。此外,此類產業之收費排放量,亦不得再扣除起徵門檻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減量指定目標計算方式

    至於「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方面,減量指定目標訂定二種指定計算方式,一種為參考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之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另一種則以國內外排放技術標竿及達成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前提下,所設定的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

    收費對象如欲適用優惠費率,必須選擇指定目標中附表一或附表二之指定削減率,並據此計算至2030年需達標之目標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指定目標,規劃至2030年每年的減碳路徑(含逐年減量措施執行進度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後,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申請,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通過方可適用。

    中央主管機關將每年查核自主減量計畫執行進度,事業需於每年4月底前提交前一年度的自主減量計畫執行進度報告,符合執行進度者之年度即可適用優惠費率。若未依內容執行,將依法追繳該年度一般費率及優惠費率差額,若未於期限內改善,將廢止其自主減量計畫。

    鼓勵大排放源減量

    最後,環境部為鼓勵碳費收費對象(大排放源)帶動非碳費收費對象進行減量,優先讓資金留在國內,設定收費對象使用自願減量專案及抵換專案之減量額度扣除收費排放量之比率為1.2,惟使用減量額度之扣除上限不得超過事業收費排放量的10%。

    另為肯定業者早期減量努力,也規定非屬高碳洩漏風險之事業,於碳費開徵前三年可使用先期專案減量額度扣除排放量之比率為0.3。此外,為提供非屬高碳洩漏風險產業額外的配套措施,此類產業得使用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國外減量額度,惟扣除上限不得超過收費排放量的5%。

    綜合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