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條例上路第8年,時程容積獎勵已縮減至1%,外界盼不落日、維持容獎。陳品佑攝
《危老條例》的容積重建時程獎勵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從今年5月12日開始,時程獎勵從2%減半至1%,意即到明年全數歸零,而條例施行期限至2027年5月底為止,外界憂心危老條例一旦落日,恐讓老屋重建動能減弱,也有學者認為,應讓老屋、危屋重建回歸到都更,進行大面積、大街廓的規劃,才能為都市帶來新風貌,否則危老重建後的建物,難再納入都更,反成為狗皮藥膏式補丁。
老屋重建特快車 危老條例上路滿8年危老條例針對危險及老舊房屋的認定。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截至去年第4季,全國房屋稅籍住宅類數量約919萬戶,其中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約483萬宅,占比近53%,其中,台北市老屋占比72%,為六都最高,而新北市老屋數近83萬宅,在六都中數量最多,台中市的老屋占比約44%,台南市和高雄市的老宅占比皆有53%,桃園市約37%。
住宅老化如同人口高齡化,都更條例推行多年,牛步化問題嚴重,為了加速全台的老屋重建,《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簡稱危老條例)於2017年5月10日上路,一開始定位為老屋改建「特快車」,並設有10年的「期間限定」,同時加碼時程容積獎勵,前3年給予10%容獎,自2020年5月起,逐年遞減2%額度,希冀透過簡便程序、低門檻加速老屋改建。
拚危老容獎 重建迷你化、飯店戲院搶申請全台危老重建案件統計。
危老條例實施迄今邁入第8年,推動不少老舊建物的重建與翻新,根據國土管理署統計,截至今年3月31日為止,累計危老重建計畫的核准數有3541件、平均面積737.58平方公尺(約223坪),但也衍生不少問題。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受訪時表示,由於危老條例並未如《都市更新條例》(簡稱都更條例)有基地面積的限制,許多面積不到百坪的基地都能申請,
尤其以台北市的情況最多,頻頻出現竹筍樓、紙片屋等都市奇景,週邊仍有不少老舊建物在。
何世昌指出,危老條例誘人之處在於,不用經過委員會審議,免去冗長的行政程序,需要所有權人100%同意,吸引不少擁有單一產權或所有權的地主出面申請,先前有不少旅宿業、戲院等搶搭改建潮,把時程獎勵拿好拿滿,但真正的危險建築物是否透過危老條例來重建卻不得而知。
老屋不等於危屋 紅黃單建物更應加速危老條例針對危險及老舊房屋的認定。
歷經403花蓮強震後,老屋重建議題再度受到關注,究竟有多少危險建物透過危老條例進行改建,本報查詢國土管理署的公開資料,僅能看出危老重建受理及核准的數量,並未進一步細分成危險建物跟老舊建物的數據,詢問相關訊息,也僅回答由地方政府定期提供。
觀察多數浮上檯面的危老重建案,在認定上多以老舊房屋的重建占比高,如30年以上的老屋,無電梯且耐震初評結果為乙級,就符合危老重建;真正屬於危險建築物,經政府通知限期拆除或耐震初評未達乙級的案件反而占比較低。
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賴建宏表示,很多建物雖然老舊,但耐震程度並不差,不能單純以屋齡來區分,過去不時有「若台北市發生規模多大的地震,就會有多少建築物坍塌」等說法,但近期發生多起地震,北市不少舊公寓依舊挺住,也未見損傷,問題不見得發生在老屋,反而要留意被開出紅黃單的建物,才有重建的當務之急。
危老是否落日?市場有需求 對都更恐成阻礙危老條例即將於2027年落日,外界期盼時程延長,內政部已進行評估,甚至也擬定相關對策因應。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陳建元認為,
推動危老重建,某些程度是破壞都市更新的推動,若以都市計畫整體規畫來看,都市更新涵蓋都市計畫跟都市重生,還須兼顧公共設施規畫,如消防安全、道路系統、防火巷道等,要注重的面向很多,而危老條例等於是地主重建,
雖然解決個人居住安全、產權問題,但公益性低,只能說是短多長空,讓都更推動窒礙難行。
陳建元指出,都更條例就已經明訂重建、整建和維護措施,若說重建是最高強度,現在危老建物即可透過整建跟維護的方式,先延長老屋的壽命與安全,再同步處理都更整合的過程,若是危險建物,更應由政府介入,直接進行公辦都更,
「危老是政府沒有魄力的手段,只是保護少數、犧牲多數」,危老條例可以落日,直接併入都更的一部分,但不能影響都更的整體公益性。
他強調,都市更新著眼於公共利益,政府作為執行者,不能只保障私有產權利益,私有產權在公共利益前面應該要退讓,危老不能取代都更,反而可以趁現在檢討都更條例的內容,如待拆加速進行、降低同意比例、排除釘子戶等。
限制最小基地面積 民眾態度和公權力介入是關鍵何世昌建議,從現實面來看,危老條例確實讓老屋重建動起來,「一旦落日恐怕讓老屋重建動能減弱」,倘若要進行調整,
或許可訂定「最小基地面積限制」,如不得低於100坪以下,否則,僅針對小基地進行改善,勢必會影響未來大範圍的都市更新,使得都市發展呈現零碎化。
何世昌也提到,相關法令如《建築法》、《都市更新條例》等,針對有公安疑慮的危險建築物要強制拆除或重建,但落實面窒礙難行,地方政府執行避重就輕,強制改建已非立法就能解決的問題,公權力如何介入、民眾的觀念和態度,也是推動都更、翻轉城市風貌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