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總裁楊金龍罕見放鷹,讓下周理監事聯席會議備受矚目。廖瑞祥攝
超級央行週登場!美國聯準會(Fed)、我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將公佈最新利率決議,由於國內將於4月調整電價,恐造成通膨壓力再起,央行總裁楊金龍釋放鷹派訊息後,外界揣測央行的利率政策走向不降反升?
學者們認為,國內通膨結構性已出現改變,全年的CPI年增率2%成為新常態,況且未來還有極地氣候和綠色通膨等不確定性存在,只靠升息抑制通膨「無法解決問題」,要動用貨幣政策,除非CPI上漲3%。
美通膨頑固添降息變數 我國通膨勢再起不降反升?央行總裁楊金龍3/14赴立法院備詢時,面對通膨議題,展現鷹派立場。廖瑞祥攝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即將於3月19、20 日舉行貨幣政策會議,同時更新利率路徑最新預測,根據美國近來公布的重大經濟數據,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都高於市場預期,顯示美國通膨依舊頑強,市場憂心Fed原本降息3次的預期恐修正為2次,時間恐怕會延後。
我國央行是否會隨著Fed的腳步降息,央行總裁楊金龍於3月14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接受立委質詢時,被問及降息的可能性,楊金龍直接給出答案,強調今年6月前都不會考慮,反而將在下周四(3/21)的理監事聯席會議中審慎且周延地討論升息議題。
國內近三年通膨都在2%左右 學者認同「新常態」學者分析,相較於歐美國家,國內通膨並未真實反映到終端消費商品價格。廖瑞祥攝
外界解讀楊金龍釋出的訊息「放鷹」,之前也有學者提出「預防式升息」的建議,是否意味著央行要走出自己的路?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表示,我國跟全球主要國家經濟走勢不同,近年主要國家深受通膨之苦,美國從2022年開始,啟動暴力式升息,期盼讓經濟實現軟著陸,也讓經濟成長付出代價,現在通膨趨勢和緩,Fed預計今年開始降息,來刺激投資和消費活動。
吳孟道指出,反觀我國近年來經濟成長表現亮眼,而通膨情況也較為緩和,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全年CPI年增1.97%、2022年CPI為2.95%,到2023年CPI年增2.49%,而預測今年CPI上漲1.85%,即便電價調漲,大約在2%左右,但誠如楊金龍所提,通膨出現結構性的
改變,接近2%的通膨率將成為新常態。
40年來通膨破3%僅8次 這兩因素讓今年物價難推升吳孟道認為,國內通膨並不是很需要擔憂的議題,把時間軸拉長至40年來觀察,民國78年到83年間曾有4年的CPI超過4%以上,到民國97年、金融危機爆發期間,CPI年增達3%以上、有8個年度,主要是政府積極平抑物價,包括水、電和天然氣等有管控措施,並未真實反映在終端消費商品的價格上面。
由於國內物價受到進口物價影響很大,吳孟道強調,國際原油價格已經從每桶100美元左右走跌,近期受地緣政治影響,價格稍微走揚,每桶約在81美元左右,又觀察進口物價指數已連續12個月下跌,對國內CPI並沒有明顯推升,綜合整體情況來看,全年CPI約上漲2%,央行會討論升息的可能性,「除非今年全年的CPI上漲近3%,才會有升息的可能」。
不過,吳孟道也說,在今年整體經濟狀況還不錯的前提下,國內或許可以採取「預防性升息」,如升息半碼(0.125%),把政策空間先拉出來、以因應未來的金融市場,如即便台股站穩兩萬點,萬一出現2000至3000點的跌勢,屆時有空間進行降息動作,倘若情勢改變,恐怕更沒有本錢跟空間因應。
「漲電價、調薪資」反映物價上揚電價全面調漲,民生用電直接反映在CPI的指數中。台電提供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分析,推升物價上揚的因素很多,基本工資是其中一項,基本工資已連續8年調升,尤其內需服務業的餐飲、住宿等,聘用不少臨時工作人員或工讀生,況且未來連年調整的機率高。
他說,本次電價全面調整,民生用電會馬上反映在CPI指數中,對產業會造成用電成本增加,但象徵廠商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已連續一年都是負成長,兩者相互抵消,轉嫁至終端消費的部分有限。
吳大任指出,綜合前述的影響原因,今年全年的CPI會維持在2%左右,但有兩大不確定性存在,恐間接推升通膨。一是氣候變遷及衍生的極端氣候事件,如去年下半年食物類的價格受到天候因素影響,蔬菜、水果的價格上揚,而水果價格至今仍舊居高不下,時序已進入春天,各地陸續出現蓄水不足的情況,若天候持續影響,對農產品將是一大挑戰。
通膨挑戰未歇 綠色通膨、氣候變遷成不確定因子氣候變遷將會對社會和經濟帶來全面影響,短期內也會增加通膨壓力。資料照
另一個不確定性是碳費開徵,企業勢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即所謂的綠色通膨,將會帶來長期性的影響,這些都會對結構性帶來改變,疫情之前通膨大約在1%至1.5%左右,維持在1.5%到2%恐成為常態化,「即便央行升息,也不見得能壓下來」,不能透過總體經濟政策來處理,必須要視為獨立的議題另尋解決之道。
另一個是減碳因素,廠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這部分有關綠色通膨部分也會影響,這些影響都是長期性的,央行有提到,通膨預期和通膨結構性改變,對物價狀況在疫情之前都是很穩定,大概都在1%左右,長期維持在1.5%以上,常態化,央行再升息也不見得壓得下來,就不是靠貨幣政策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