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軍劍龍級潛艦海虎軍艦。總統府提供
國造潛艦(IDS)首艘原型艦於今天9/28上午在高雄舉行下水暨命名典禮,但在風光的典禮背後,台灣對於潛艦是否屬於「不對稱戰力」,一直有不同看法與聲音,甚至有人認為台灣不需要發展此種排水量2000-3000噸的傳統柴電動力潛艦,因為光是IDS原型艦從設計到建造完成,耗資493.62億元,甚至有專家稱只要發展許多可以發射1-2枚魚雷、飛彈的小型快艇,就能夠達到水下的不對稱作戰需求。支持潛艦國造與反對耗資造傳統潛艦的不對稱論戰,似乎也跟潛艦作戰一樣,從海底打到水面上,甚至還打「陸戰」與「空戰」。
這種發展「一堆致命的小東西」的觀點,是近年來,美國一直強調台灣應發展「不對稱戰力」,希望調整台灣政軍高層對於建軍備戰的思維,曾任海軍司令的李喜明於2017年5月1日接任參謀總長後,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簡稱ODC),李喜明認為台灣最好的戰略就是變成一個真正的「刺蝟台灣」,真正的「堡壘台灣」,讓它吃不下來,打不下來,自然產生這個嚇阻的能力。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右)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左)。郭宏章攝
當時李喜明高聲倡議ODC、台灣應全力發展不對稱戰力觀點時,也讓海軍全力推動的國造柴電潛艦被視為「傳統武器載台」,表面看來與發展「不對稱戰力」原則有所抵觸,也引發前後兩任參謀總長李喜明與黃曙光不同看法的隔空碰撞,台灣的國防軍事領域中,也存在對於反對國造潛艦與支持者兩派間的論戰。
但是旅美軍事專家張文表示,歷史上,潛艦就是第一種「不對稱」武器。從美國獨立戰爭的海龜號潛艦(Turtle),再到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的漢利號潛艇(H.L. Hunley)擊沈北軍的戰艦(蒸汽戰鬥用帆船)豪薩通尼克號(USS Housatonic),都扭轉戰局。
張文也表示,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U-艇(U-boat),福克蘭戰爭英軍核子動力潛艦令阿根廷海軍艦艇全部不敢出港,相對的,阿根廷光是一艘傳統動力(常規)潛艦也令英軍花很大人力、物力都無法成功獵殺。這些戰史上的案例,一再證明潛艦在海軍作戰中的不對稱戰力,毋庸置疑。
不過,專家對於潛艦具備「不對稱作戰能力」的看法,在台灣並不普及,因此輿論上似乎形成「潛艦不具備不對稱戰力」的誤解。原本光是在國際上尋找各種裝備以及設計商就已經傷透腦筋的國造潛艦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赫然發現,原來「敵人就在本能寺」,因此,黃曙光在搞定國造潛艦首艘艦尋商、設計規劃、順利開工後,面對即將到來的進度管制重大節點「下水」,決定浮出水面,親自走訪幾所研究海洋科技相關的大學系所,舉行公開演講,題目就是「海權與潛艦」。
黃曙光從今年五月初開始的大學演講,為了拉近與聽眾大學師生們的距離,避免嚴肅的潛艦技術與戰略軍事知識催眠聽眾,黃曙光還自備幾個笑話,例如舉例說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而當今世界上有三個笨蛋,就是普丁、習近平與金正恩等,三人企圖聯合宰制世界,但卻意外地挑起世界上自由民主國家團結起來,聯合挺身對抗這三個極權統治國家的軍事侵略威脅,這個國際政治笑話引來不少笑聲,也讓師生們更理解台灣的處境,為何要發展海權、自力發展建造國造潛艦,不只反制中共封鎖台海生命線、捍衛台灣自身的海疆而已,更要防堵中共遠洋海軍勢力、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第二島鏈,位於第一島鏈中央位置的台灣,無疑是美國印太戰略第一島鏈防衛作戰的成敗關鍵。
黃曙光幾場大學校園演講,不只帶來不少媒體曝光效果,也讓台灣的軍事圈有近一步討論國造潛艦的第一手資訊,黃曙光清晰地解讀在水下靜默的潛艦隱密性,潛艦難以偵測,因此可以對敵人發動奇襲。潛艦在水下部署的範圍,可以相當廣闊,加上潛航可以至少30天甚至到60天,長期性的部署可以對敵方水面艦艇造成嚇阻;再加上潛艦還有獨立作戰的優勢,對敵人艦艇甚至是潛艦都可以「打了就跑」,黃曙光從各個面向詳細說明,使得更多台灣關心潛艦發展的民眾開此理解潛艦具備的不對稱作戰實力。
國安會諮委黃曙光2023.6.02於台大海洋工程系所及海洋工程系所演講海權與潛艦。郭宏章攝。
黃曙光也直指台灣的防衛作戰若採用「刺蝟戰術」是有侷限的,因為敵人要把「刺蝟」弄死,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餓死,另一種是丟石頭打死。前者指的是中共可以從海空封鎖台灣,因為缺乏石油等民生物資或武器補給,台灣勢必撐不下去;後者則是指中共可以在國軍的飛彈等海空武器射程外,使用大量遠程武器,例如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或極音速武器等,但卻能把台灣這些防衛能力都摧毀掉,甚至破壞關鍵基礎建設等,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迫使台灣屈服。
對於外界有所謂小型突擊艇可以攜帶一兩枚魚雷,對敵方水面艦甚至潛艦進行反制的說法,黃曙光認為根本不可行,因為台灣海峽的風浪很大,動輒8、9級,目前海軍的光華6號飛彈快艇,在6級風浪時還能出海作戰,但是換成小型快艇,大概只能耐受2級風浪,只要秋季東北季風一起,這種小型快艇完全沒有戰力可言。
因此,黃曙光認為,台灣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防禦型柴電潛艦,才能突破中共的海空封鎖與航母作戰威脅。目前依據黃曙光與海軍的規劃,是既有2艘經過性能提升的劍龍級潛艦,加上新造8艘國造潛艦,總數10艘潛艦,可以將256戰隊提升為潛艦艦隊,分別部署在台灣東北外海、西南海域、東南外海與東部外海(菲律賓海)等處。由於靜音效果極佳的柴電潛艦其行蹤難以掌握,將可以有效嚇阻中共的海軍艦艇,突破其封鎖戰術,萬一開戰時,還能護衛台灣海運的生命線,維持國外的成品油與物資進入台灣。
但黃曙光其前一任總長李喜明,仍持續推動其ODC與強調不對稱作戰的思維,持續對國防政策與軍事準備提出建言。英語能力強的李喜明,也頻與駐台外媒記者互動,來強調台灣應發展「一堆致命的小東西」、重申不對稱作戰理念,指潛艦投資太大,排擠其他不對稱戰力的發展,不符合效益。
不過,在6月中旬,李喜明透過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發表「2022-2023中華民國國防評估」報告中,明確建議國軍應明確給予不對稱戰力一個清晰的定義,以確保美軍與國軍在台海防衛作戰上有一致的思維。李喜明主筆的這份報告指出「不對稱戰力,不應只是打擊敵戰略重心、擾亂敵作戰節奏、遲滯敵行動的作戰思維與兵力運用,同時也應包括「建置一大群致命的小東西」的建軍概念。」
李喜明在報告中引用2019年《國防報告書》內容指出「同時傳統戰力也包含高性能戰機、新式柴電潛艦以及新式戰車等。」,將柴電潛艦列在傳統戰力,而不是其所謂的「不對稱戰力」之一。
評估報告也強調,「美軍透過不同對話管道,直接或間接的向國軍表達,『創新與不對稱作戰』才是國軍未來建軍備戰應該走的道路,傳統昂貴的武器載台在未來台海防衛作戰存活性堪慮,數量上難以與中共相比,質量上也不一定勝過對方。」
不過,即使強調不對稱戰力,但李喜明這份評估報告仍然提到潛艦戰力運用在建立東岸拒止作戰能力,以因應兩面作戰。基於中共未來可運用3個航空母艦打擊群,李喜明在報告中指出,如何因應解放軍來自台灣東部航母兵力的威脅,以及解決國軍於東岸戰力保存的困境,勢必是未來戰略規劃與作戰準備的重點。
李喜明在此評估報告中也表示,盱衡兩岸軍力態勢之發展,國軍應該在東部海域建置拒止戰力,在台灣東岸增加建置岸基遠程攻船飛彈,以反制敵航母戰鬥支隊的接近,或是於東部海域經常性的部署潛艦兵力,以阻截解放軍海軍兵力之進入;同時增建防空反飛彈系統,以反制來自空中的攻擊,掩護疏泊之艦隊。
李喜明主編的這份評估報告也對於「潛艦可以是不對稱作戰的選項」,並未正面否定,因為報告中指出:「如從戰術運用的思維角度來衡量,凡是能以小博大、以少勝多達成不對稱作戰效果之武器系統,將之歸納為不對稱武器系統似乎不無道理。例如潛艦或隱型戰機等,雖價格昂貴,但如能以一當十,亦可為歸納為不對稱之選項。此等見解雖見仁見智,但各有其理論基礎。」
國防部長邱國正2023.9.26於立法院接受記者提問時,肯定黃曙光做事認真,被問到國造潛艦IDS後續艦預算是否編列與建造時程時表示,國造潛艦進度都在節點管制內。郭宏章攝
李喜明在此報告中也強調,國軍在不對稱作戰武器系統建置上必須要有明確之定義,才有利於在軍事投資建案的審查上有一致的標準。
由此可見,與黃曙光同為潛艦軍官出身的李喜明,並未全盤否定柴電潛艦的作戰價值,只不過在黃曙光公開說明時所稱的國軍「整體戰力」包括「基本戰力」與「不對稱戰力」的同時,李喜明選擇將柴電潛艦定義為「傳統戰力」,來強調應把有限的國防資源,投資在其倡議發展新式的不對稱作戰戰法與不對稱戰力的武器系統上。
而對國造潛艦(IDS)未來能在國防自主發展成效上,李喜明有所期待,但也保持中立,他在國防評估報告中指出,「雖然今日我國自行研發傳統潛艦 (IDS),也類似當年發展IDF 的情形,惟今日中共對我借助外力發展軍備的阻力更勝當年,加上美國對我IDS 案之協助,自始沒有官方的公開支持。因此,潛艦案是否能如當年發展 IDF一樣,能有系統的累積產業能量,還須持續觀察。」
或許也因為兩位同為海軍出身的總長在國造潛艦上的看法不同,也可能因為在近年來各種軍事採購達到高峰,國防預算也創新高,但高額的軍事投資支出,幾乎已經到頂了,導致陸軍將領出身的國防部長邱國正決定採取保守策略,頂住府方全力推進國造潛艦進度的壓力,堅持要IDS原型艦完成各項作戰測評(包括海試)後,安全無虞才可編列後續件的量產預算。因此,在明年度(2024年)國防預算中,並未編列IDS後續艦(第 2-8 艘)的量產建造預算,只依原定潛艦國造規劃,保留不到 400 萬元「續命」的模擬分析費用,用時間來換取空間。